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强调的许多观念都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我们反复强调的和平思想,实际上在 《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典籍里能够找到出处。再如,强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观念与《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儒家的“节用而爱人”等思想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有生命的,若要生生不息,需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不是说要去机械“复制”古代的典籍,而是要把典籍中的内容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同时,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即把真正优秀的内容加以创造性利用,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形式移植到当代。换言之,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对传统文化展开去伪存真的工作。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把传统文化中关于强调学习、热爱和平、绿色生态、互相帮助等“正能量”传统进一步总结和发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予以深入挖掘,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扬弃。
服务大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需建立在文化自信和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服务于发展大局,并要对意识形态安全起到支撑作用。
服务人民。文化是人民思想状态的体现,也是人民的创造性活动。要深入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激发人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创造与创新的目标和要求。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态度,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原则,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当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作者分别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 砥:国家现代化必须立足自己的精神根基2014-02-28 |
人民日报:领略文化时命2014-11-06 |
季国平:开创当代戏曲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2015-07-22 |
李静修:传统文化的传承须重视“微心态”2015-12-08 |
以“历史意识”激荡复兴伟业2016-01-11 |
【文化言论】用中国元素诠释文化自信2016-09-05 |
用中国元素诠释文化自信2016-09-05 |
用历史滋养“新的时间”2017-02-08 |
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2017-05-11 |
构建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框架2017-05-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