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很多非遗项目,往往既有地域文化的贴近性,又有私家绝活的神秘感,其中技艺多有独到之处,甚至有不传之秘。据报道,日前,江苏无锡非遗传承人詹杏娣打破常规、开先河,作出惊人决定,将耗费40年心血研制出的宜兴青瓷独家釉料配方无偿捐出并公之于众,只盼望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流芳百年。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固然蜚声海外,同派系的宜兴青瓷亦有悠久历史。20世纪60、70年代,宜兴青瓷成为国礼,被世界誉为“东方的蓝宝石”。遗憾的是,宜兴青瓷近年渐有衰败之势,技艺传承更面临断代危险。用传承人詹杏娣的话说,一起做青瓷的同行,考虑到经济效益,很多都改做紫砂了。“宜兴目前做青瓷的有十几家,不超过200人,跟10多万人在做紫砂没法比。”做的人少了,挣的钱少了,自然难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无偿公开独家配方,意在以降低门槛来“壮大门户”。这种开放共享的心态,既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大胸襟与大格局,更是促进非遗项目社会化、市场化的有益尝试。非遗传承人詹杏娣之举,着眼大利、裨益大局,她以实际行动探索非遗项目的现代化传承之路。
当然,公开配方也许仅仅是第一步,对其他非遗项目来说,未必具有可复制性。只是,这些年来,无论是官方的非遗网络传播,还是民间的传习组织与沙龙,都有一个逐渐清晰的共识:对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来说,保护不等于抱残守缺,传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开门户、全民共享,让扎根民间的非遗重新归于火热的现代生活,传统技艺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众的非遗需要融入大众生活,民族的非遗需要绽放在世界舞台。
当非遗保护遭遇小众之惑时,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当非遗传承遭遇现实困境时,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门。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之道,这大概包含两层相辅相成的含义:一则,非遗的开放共享,不是简单的展览与交易,而须构建自己的产学研链条,建立生机勃勃的传承体系,自觉匹配“互联网+”时代,主动适应新经济社会的步履;二则,非遗的开放共享,并非削足适履地“自我降级”,而是在尊重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专业性、专利化的基础上,开门纳客,应时而变。
一句话,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急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
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2015-05-18 |
吕晓勋: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2015-05-18 |
杨国栋:艺考腐败为何猖狂到明码标价?2015-06-09 |
走出寂寞的博物馆也别太闹腾2016-05-20 |
深港通有助中国资本市场接轨国际2016-08-18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年度汉字2016-12-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