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文物点多面广,基层保护千难万难。8月1日正式施行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民族的乡愁。对于文物大省来说,保有量大、保护率低,低级别文物的命运与捉襟见肘的文保工作,成了横亘在眼前的现实难题。理论上的有效保护难以全面覆盖,远景中的高效保护难以快速达到,这都倒逼地方部门创新管理思维、探究精准路径。
有数据说,安徽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历史文化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25个。在这些名城名镇名村里,更是散落着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根据安徽新规,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而历史建筑亦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用,比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场所。简言之,只要能原址保护,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运作,都可以在合法合规的情形下开展。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年代,以众筹思维解决公共管理资源掣肘、能效不足的问题,确实是个好主意。某种意义上说,与其放任历史建筑在岁月洗礼中“雨打风吹去”,倒不如从狭隘的敝帚自珍格局中走出来,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呵护好文化遗存。无独有偶的是,今年3月11日,山西省政府亦印发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截至4月底,已有42家民营企业和个人报名参与认领认养文物。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这固然是一桩公益事件,但如何保障“认养”的初衷不至于跑偏呢?常识告诉我们,公益“认养”有两个需要警惕的结果:一是认而不养,徒有形式。比如植树节“认养”的小树苗,不少地方挂个牌子、交点钱就了事——死活不论,壮瘦不管。二是“认”来发财,暗度陈仓。资本与文保勾兑,圈地成私家别院。此类前车之鉴,并不鲜见。于此而言,厘清“文物认养”的权责边界,是需要公众参与并讨论的大事,在没有共识之前,恐怕不能简单一纸协议了事。
“文物认养”当有两个前提:一是保护为先、商业为后;二是“认养”不仅要有规矩,还要有“禁区”。一句话,新时期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既要脑洞大开创意无限,又要秉持原则恪守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厂 佳:“文保”后继无人,高校须担“传道...2014-06-16 |
晏建怀:不敢告者则不为2014-09-03 |
缪因知:政策利好可当急救药 不可当补药2015-07-01 |
吴点墨:环保“大数据时代”,该来的总会来2015-08-14 |
罗容海:要有“行己有耻”的气节2015-10-16 |
崔文佳:“双创热”背后还得多些耐心和韧劲2015-10-28 |
周人杰:格局定荣枯2016-01-15 |
莫小觑“腐败亚文化”的杀伤力2016-02-29 |
听你说2016-05-18 |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2016-12-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