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怎样的行规?
艾萍娇
//m.auribault.com 2017-07-1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7月9日,江苏常州本地论坛上有女孩向年轻男子下跪磕头的图片,引起不少市民的热议,据说这是常州某培训机构的老师收徒时直播的场景。有人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分上纲上线,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

  磕头拜师,这样的新闻,近年来不少。每一次,争议都一样,赞成与反对者各有各理。而这一次,反对磕头拜师者,可能对自己的反对也感到有些气馁,因为磕头的和“享受”磕头的,居然都是30岁不到的年轻人。换言之,磕头拜师已经传承下来。这和之前老师傅要小徒弟跪拜、磕头是不一样的。

  为此,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磕头拜师,是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还是糟粕?是个体之间的选择,还是需要纠正的有违现代文明的陋习?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那磕头拜师会在某些群体中无意识地“传承”,对师道尊严的理解就会撕裂。

  在笔者看来,磕头拜师,虽然被认为是传统文化拜师学艺的重要仪式,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不仅仅是学艺,同其他现代教育一样,应该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育学生追求独立、自由、突破、创新,否则,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是难以创新发展的。从这一角度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者,要有自我创新的意识。

  问题也随之而来,要不要创新是不是个人的选择?假如个体自愿选择磕头、跪拜,那么,如何对待这一仪式?近年来,所有被舆论质疑的磕头拜师仪式,当事人都回应称这是双方自愿,之后就不了了之。

  而且,所有行跪拜礼的当事人,还会提到这是“行规”。从传统角度说,这可能是。但行业在发生变化,应该有什么样的新行规,应该由行业委员会制订。这其实是对磕头跪拜这一仪式进行明确定义,是传承还是消除的关键所在。

  总体而言,在目前体制内的学校,偶尔还有搞跪拜的活动,但是,这类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原因在于这受师德规范与教育现代化制约,不管是跪老师,还是跪父母,都不被舆论支持。但是,在民间学艺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行规”规范——所谓的“行规”,往往是某些民间人士自己收集整理或者自创,并没有由行业委员会制订,比如相声委员会,结合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行规。每当当事人提到这是行规时,批评者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又因为自己是外行,也就不便再多说什么。

  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有人说和现代学校教育的“师生关系”就不同,但是,究竟不同在哪里?是师徒关系强调“师门”,强调师傅的权威,对师傅的服从吗?如果这是和现代师生关系的不同,那传统的师徒关系是需要调整的,因为强调教师的权威,弟子对师傅的服从,这强调的是一种依附关系,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会严重阻碍创新,而我国传统文化要获得发展,需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创意。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但应该传承精华,而非明显阻碍文化创新、创意的过时的突出师傅权威,要求弟子服从管教的师徒关系。

  因此,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行业,有必要制订自己新的行业规范,而不是由有关从业者各自解读,各自传承。客观而言,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热心者,但观察发现,不少传统文化教育,对仪式的重视远大于内容。比如,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搞开笔仪式,说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敬畏,把学习当成是神圣的事,这在过去上学读书十分困难,文盲率很高的时代,有这一仪式产生的社会背景,而在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新时代,还把学习当神圣的事,对读书保持敬畏,就严重过时了。传统的师徒制,会强调师傅的权威,也因学习的渠道太少,但现在学习无所不在。

  研究制订新的行规,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都必须作出的选择,不能时代变了,“行规”还停留在旧时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