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你相信吗?这些诗句不是诗人写的,而是出自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小冰”之手。就在几天前,“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当下人工智能风头正劲,借着机器人“小冰”的诗集出版之机,式微已久的“诗歌”又回到了舆论舞台的中央。对此,真的很难界定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正如我们很难界定,“小冰”写下的文字到底能不能算是诗;一个工程师、数据学家、程序员打造出来的程序,可不可以说是“诗人”。
的确,从最终呈现的“成果”来看,这些诗歌真的很像诗;但从其写作过程来看,则和诗歌一点都不沾边了。也正是基于此,有人将之捧为“精彩的抒情诗”,亦有人斥之为“拙劣的语言游戏”。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在诗歌的黄金年代,人们对“小冰”的“诗”多半会不屑一顾。然而,在诗歌整体性萎靡的当下,“小冰”的“诗”却因为相较之下还像模像样,故而才获得不少拥趸。
必须承认,相比当下一部分所谓“诗人”的诗,“小冰”的诗一点都不落下风。当公众看多了那些蹩脚的口水诗、打油诗,见多了太多“平庸诗人”“伪劣诗人”的作品之后,他们对于诗歌的认知已然模糊,对于诗歌的美学直觉已然退化,对于诗歌的信仰也不复当年。时至今日,当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小冰”的诗,他们其实真正谈论的还是“小冰”,而不是诗歌。
的确,“小冰”的诗本质上只是对于文字的调动和排序而已。但不得不说的是,许多人所写下的许多诗并没有多少直抵灵魂的思考,并没有多少真诚的感情投入,算不上是多么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可以说,“小冰”的横空出世,是对那些平庸的诗人、诗歌的一种冲击。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它推动着我们投入更多的智力、灵性和精神力量,来重新认真对待写诗、读诗这件事。
诗歌写作中,最落下乘的便是那些素材组合、词语堆砌和套路句式,而这些正是机器人“小冰”最容易学习、模仿和复制的。而与之相较,诗歌的核心灵魂,比如说对于终极命题的思考,对于感官体验的美学转化,对于情绪、情感以及精神意志的调动呈现,显然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所无法掌握的。
当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已经赶超人类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倒逼人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作为人类灵性的展现,究竟该进行怎样的灵魂探索、秉持怎样的人文精神,才可以将人类与机器区分开来。将“机器人出诗集”视为一种鞭策,无疑是积极的态度。
吴晓东:《舌尖上的中国2》“每周一见”馋...2014-04-28 |
邹 松:还是机器猫形象好一些2014-05-22 |
张 恒:工人作家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2015-05-29 |
高 路:中小学教师,离“教授”究竟有多远2015-09-10 |
姜伯静:“供应商死亡季”是产业转型之痛2015-10-28 |
袁云才:全媒体时代更显记者价值2015-11-09 |
李 方:冯唐译作下架果然一大波抗议如期而至2015-12-30 |
乐见诗歌“下绣楼”2016-06-24 |
让世界聆听中国工人的诗歌2016-10-12 |
让世界聆听中国工人的诗歌2016-10-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