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期待中国美学成视听新风尚
徐兆寿
//m.auribault.com 2017-01-11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几天,动漫作品《相思》在网上和新媒体中流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部仅有9分钟的中国风动画片不仅使人们再一次认识今天文学的传播问题,而且也引发人们重新看待中国传统美学在视听艺术中的表现问题。

  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微博、微信、视频网站、APP等新媒体成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电影、动漫等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相比拿起书本感受文字的魅力,很多大学生宁肯看一部改编自经典小说的电影,使得传统的文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电影教育取代。

  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阅读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短小的文本更受青睐。视听手段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传统的文学写作不断被边缘化。如果把过去呈现在纸媒以及竹简、帛绢甚至甲骨上的文学时代统称为文字文明时代,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载体的文学时代便可称为视听文明时代。蓦然回首,它已在不经意间矗立于我们的世界。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谈论《相思》,它便成了解读视听文明和文学的视听传播的极好文本。《相思》能够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是以动漫的方式再现王维的名诗。动漫不仅是年轻人最熟悉的手段,而且也是便捷的传播方式。用这种方式来解读一首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在预期之中,其效果又在意料之外。

  百年来,现代诗蓬勃发展,古典诗歌甚少有人拾起,《相思》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法门。创作者以寻常人家的寻常故事来传播一首不能被中国人忘却的诗歌,用美学化了的故事,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复活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生着红豆的南国。这何尝不是一个新的文本,一种名为视听文学的新文本?

  此时,我们再回溯电影、动画片等传播和再现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最早改编自《西游记》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既有很强的中国美学风格,又有现代性元素,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葫芦娃》主要体现的是现代性精神。后来的一系列尝试,如收视率很高的动漫《封神榜》等,都是在与美、日、韩等动漫大国对抗的情形下创作的,西洋美学风格很强。包括这两年口碑不错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也有很强的好莱坞元素。

  我们赞赏吸取包括西方在内的全世界文学和电影艺术的优秀元素,更期盼中国古典美学的灿烂喷发。前几年,侯孝贤的电影《聂隐娘》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在传播上并不成功,《相思》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营造出浓浓中国古典美学意蕴的动画片不仅是文学在视听传播方面的收获,同时也让我们期待——在视听文明的时代,中国美学风格成为新的艺术创作风尚。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