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关故宫的一则新闻引起人们的热议。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按照计划这一工程将持续至2020年。但从2014年起,该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时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拥有传统修护技艺的老工匠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聘继续在故宫工作,成为工程中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熟练修护文物传统技艺、掌握传统技法的工匠越来越少,工匠断层、人才流失、工艺失传,严重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与修护工作。就在今年,一则“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新闻引发舆论持续关注,现在“故宫维修中止”又引起人们热议,这两则新闻其实反映了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缺少掌握传统技艺的熟练工匠。
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离不开对文化遗产实物本体的保护与传承。没有对文化遗产实物本体的有效保护,就无所谓负载在遗产上的诸多价值。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需要一支工匠队伍。这支队伍掌握传统技艺、熟悉符合规制的建筑物料,可以修复历经风雨的文化遗产,由此,文化遗产的生命才会在这些工匠手中不断延续。
以福建尤溪土堡保护为例,作为一种堪比土楼的建筑艺术形式,福建土堡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其修复使用的方法已经与传统方法明显不同,这种“新”方法对建筑安全的潜在影响,是土堡长期保存的隐患。放眼全国,与福建土堡保护类似的问题在许多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壁画修复、古建筑维修、雕刻技艺,这些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技艺本身实际上也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保护的遗产,而掌握这些技艺的工匠,或年事已高,或转做他行,或传承无人,致使这些支撑文化遗产的“匠”与“技”正在消失。
“匠”之不存,“技”之难在。悠悠中华文明史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工匠的存在。万里长城的雄伟、敦煌壁画的惊艳、苏州园林的精致、龙门石窟的庄严,今天,我们手中攥着的这些国宝,无不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把这些宝贝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
留住文化遗产中的“匠”与“技”,找回守护民族历史传家宝的那些技艺、绝活、高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工匠队伍,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在则技在,技在则艺传。为此,高校的职业教育和专业设置都应关注这一问题,抢救那些尚在的老工匠们的技艺,抢救文化遗产的实物本体,将中华传家宝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