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地铁丢书”,不妨宽容以待
慕?
//m.auribault.com 2016-11-16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效仿“赫敏”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里藏书,中国版“丢书大作战”在北上广三地同时呈现,活动还请来黄晓明、徐静蕾助阵。然而,活动并未如预期般引发病毒式传播,反倒引来营销作秀的质疑及无人阅读的尴尬。

  是不是营销,有没有作秀,其实我不太关心,我更关心的是无人阅读的尴尬。因为,质疑总会烟消云散,尴尬却可能持久留存。原因无它,很多人的读书时间和兴趣越来越少了。

  其实,这次“丢书大作战”并不是类似活动的国内首秀。此前,年轻小伙张旭明在广州地铁尝试过,一家叫刀锋的书店在重庆的轻轨里也尝试过,当然都没能取得“赫敏藏书”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很简单,除了不少伦敦人还保留着在地铁读书的习惯外,给“赫敏藏书”活动带来广泛影响力的,还是贴在书上的那张印有“地下图书馆(BooksontheUnderground)”字样的贴纸,这是伦敦一个公益组织的名字。“地下图书馆”至今已运行4年时间,4年来,很多读者成了项目志愿者,不少出版社主动上门合作,“这就像一个不会被扣滞纳金的流动图书馆”,给人们带来惊喜和温暖。

  反观我们的地铁,尤其是在北上广的地铁里,乘客不是被挤成照片,就是被手机控制,还有多少人读书呢?地铁里的景象,不过是国人并不乐观的阅读状况的一个缩影。胡适曾在一篇名为《这一周》的评论中说,“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可见,读书的价值之高。而现实中,除了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还有哪一天,读书能成为话题被广泛讨论?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妨对“丢书大作战”宽容以待。

  今天,更多的人变成了手机控、低头族。“地铁丢书”就像一块石子,能激起几点阅读的浪花,让一些人的目光回到书本上,这至少不是坏事,何必苛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