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文苑之地应保持清静干净
胡印斌
//m.auribault.com 2016-11-14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取消张景山(辽宁省)、方竟成(浙江省)、李永新(河南省)3人中国作家协会会籍。这是继去年1月发布公告取消原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和原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冯伟林等会员资格后,中国作协再次向落马官员出手,也是自2009年以来开除的第5批官员会员。

  随着反腐行动的持续深入,一批官员作家相继被查处。“身”既败,“名裂”随之,贪官人生的整体性崩塌,也在意料之中。无论是“经国之大业”,还是“不朽之盛事”,文苑之地都应该保持清静干净。官员与作家两种身份的夹缠不清,体现在贪官身上,必然会加剧这些角色的混沌状态,从而愈发使得官员不像官员、作家不似作家,乃至于互为张目,在损害了权力伦理的同时,也败坏了文风。

  上述三人当中,方竟成是从作家起步而逐渐入仕为官的。当其担任县文化馆编辑、县文协主席等职务时,也曾狂热地投身文创,发掘文学苗子,当地文学青年也曾聚在他家彻夜长谈诗歌。而在担任浙江省金华市文物局局长、金华市博物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之后,方竟成却开始收受贿赂,其作品的“淡泊清高”与现实也格格不入。

  而执掌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余年的李永新,则对文学毫无虔敬之意。在他那里,既然像“火车轰隆运煤忙,运到江边发电厂”之类顺口溜都能换来作协身份,出版作品卖钱,也就无所畏惧了。5年内出书8部,安排集团报销出书费用64.2万元,让下属煤矿出资出版个人诗词集,“文名”也就随权力大行其道。

  可以说,这些贪官+“作家”的“人生笔记”,并非只是其笔下呈现出来的美丽新世界,而更多的是弄权的飞扬、贪腐的狂舞。作家身份更像是一种游走江湖的保护色,或者说,就是一个安顿贪腐之心的虚幻世界。本质上,诗文笔墨等,不过是这些官员作家自视文雅的道具。

  这样的“文学”,不只是虚伪的,更是有毒的。它不仅没有昭示出人性可以抵达的深度与广度,而且恰恰损毁了人世间最可珍视的精神价值。这样讲,并非是否认传统“文章太守”的标杆意义,也不是无视当今仍有很多官员公务之暇悉心为文,传承文化,而是旨在强调,一旦文学成了遮羞布,作家成了幌子,则文与人必然一起沉沦。

  作家当然可以入仕,官员也未必不能加入作协。问题的关键在于,二者既要有相对清晰的边界,也要有一致、协调的精神理路。身为官员的作家要遵循创作的内在规范,不借助权力;身为作家的官员,则要守住权力伦理,不以文换利。

  事实上,与作协事后迅速地宣布“清理门户”相比,如何加强事先准入、事中监管,从根本上规范作家行为,显然要重要得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