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两年,网络直播风生水起,平台运营大多赚得盆满钵满。作为现象级话题的互联网直播,不仅是社交范式、经济爆点,而且表征着新时代文化产业的生态与质地。
最近舆论关注的网络主播“公益造假”事件,足以窥斑见豹。在四川凉山布拖县一带,衣着简朴的村民成为线上直播的主角,在直播中,他们得到食物、水果、衣服等,还有一沓沓分量不小的“百元钞”,视频中的“志愿者”体贴入微。不过,暖心一幕随着直播结束而终结,“他们拍完就走,钱和东西也都拿走了”。拿爱心当表演、将慈善做道具,骗了乡亲,蒙了粉丝,目的只有一个:博眼球、造热点,让“感动”的观众们“刷礼物”获取收益。
网络直播乱象的背后,是网络文化与直播产业的失范——耻感隐退、价值崩塌,规矩与秩序让位于粉丝量与礼物。网红各自斗法、平台各显神通,为了红,有的网红甚至不顾法律底线。丛林时代的网络直播,如美国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警示的:以消解价值与灰调化生活为路径,颠覆着公共价值与公共利益之上的理性与秩序。
7.1亿网民,3.25亿人看过直播,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截至今年6月的调查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已超300家,且数量还在增长。有机构研报甚至认为,2020年网络直播及周边行业将撬动千亿元级资金。在此语境之下,网络直播从野蛮走向优雅、从粗放走向有序,不仅要靠《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制度设计,更要依靠基于社会责任感的行业自律,基于文化使命感的产业自觉,不能只有利益的考量。
如果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网络直播“只见直播,不见文化”,那么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就不仅是涉嫌骗钱那么简单。它会解构核心价值乃至意识形态,不择手段地突破社会规则的底线,比如“公益造假”事件,无疑给脆弱的慈善环境雪上加霜,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而在信息越来越对等的社会,假恶丑的勾当越来越容易被揭穿,直播产业将走向焚林而猎、涸泽而渔。如果任由劣币驱逐良币,不玩套路、恪守规矩的网络直播可能会被市场逆向淘汰。
该为网络直播祛魅了——它不是洪水猛兽,迟早要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需要社会共治,在远景与前瞻的版图上,谋划有序发展的法治路径。
别让网络直播成又一个快播2016-04-15 |
网络秀场,挣钱不讲“理”?2016-04-15 |
网络直播自律更要他律2016-04-18 |
网络直播平台能少点乱象吗?2016-04-19 |
网络直播平台能少点乱象吗?2016-04-19 |
要警惕移动直播泡沫风险2016-05-18 |
常态化的政务直播才不是作秀2016-06-23 |
微论2016-06-27 |
整治网络直播必须祭出“杀手锏”2016-07-29 |
持证上岗有利于净化网络直播环境2016-09-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