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话剧《麻醉师》甫一上演,便被归入行业剧和英模剧加以讨论,这无疑是因为该剧的题材。这部话剧核心内容取自第四军医大学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真实经历。陈绍洋爱岗敬业,专业技术精湛,创麻醉手术7万例无事故的纪录。无论专业能力、岗位意识和奉献精神,陈绍洋都堪称行业楷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罹患绝症亟须静养之时,他仍不忘初心,关心并坚持救助患者,其忘我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将他视为英模人物,原因亦在于此。
《麻醉师》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但却并不拘泥于既定“事实”,编导有意在更为宽泛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人物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发掘其所蕴含的多重意义,从呼唤行业规范,批评社会不良风气到反思人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麻醉师》从多个角度,切近时代问题的复杂面向,并以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有力地“回应”了时代的精神难题。
以其妻罗云的回忆与反思为线索,该剧较为细致地展现了陈绍洋形象的几个重要面向。居于首位的,便是其职业形象。陈绍洋作为一名麻醉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医院、患者和学生。“麻醉不仅是门技术,更是门手艺。”专业上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令陈绍洋获得行业赞誉。有了爱岗敬业精神,也便有“医生的本分就是抢救生命”的说法,所以他身患绝症之时,仍然坚持“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生命就属于患者”便不难理解了。剧中为劝阻想要放弃麻醉工作的弟子肖子奇时,陈绍洋与他共同重温“中国医学生誓言”,此一情节将本剧的发展推向高潮,观众在高尚的誓词中感受到了医者仁心。
《麻醉师》所涉及的医患关系问题,是当下社会令人瞩目并发人深思的话题。这部话剧把医生作为“普通人”,虽然触及收受红包等不良行为,但着眼点并不限于此。肖子奇收受患者红包,背后的原因是父亲重病无钱医治,最后在同事及医院的帮助下渡过难关。这样的处理,不是为医生的违规行为辩护,而是换一种视角,展现现实本身的复杂面向,较之对医患关系的单向度处理,无疑更为准确有力。
陈绍洋身患绝症后的一系列行为是该剧的重点所在,亦是其最触动人心之处。陈绍洋在自己患病需要照顾之时,不顾亲人劝阻,坚持救助患者,是自身人格和理想。“我也努力过,奉献过,此生足矣”的人生总结,彰显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个人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自身获取的多少,而在于奉献的多寡。虽然医院倾全院之力尽力救治,陈绍洋及家人亦积极配合,但众人所盼望的“奇迹”并未出现,陈绍洋终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人类在面临绝症时的无奈和无力,既说明了医学的限度所在,亦警示人们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不难想到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与“麻醉”相对,该剧的另一关键词是“唤醒”。面对老同学沈威的“威逼利诱”,陈绍洋语重心长地劝诫:“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俩搞的都是麻醉。我是医学上的麻醉,可以治病救人;而你在现实中用欲望麻醉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欲望所麻醉,你的‘麻醉’会害人!”“在医学麻醉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唤醒病人,我多么希望能把你也唤醒啊……”陈绍洋形象的多重意义,无疑蕴含着多元的“唤醒”的可能:既能“唤醒”那些沉迷于个人私欲,追名
逐利,罔顾国家法度者;亦能“唤醒”那些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者;还提醒人们反思生命价值及意义所在,提醒人们健康之可贵,剧作结尾处“生命通道”或“时间隧道”的隐喻,其意亦在于此。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或英模剧,它涉及社会、行业及生命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触及不同观众之内心并促使其反思。
彭 原:经典悲剧为何遭遇笑场2014-08-04 |
马小龙:跨出去,还得能收回来2014-08-15 |
殷国安:从话剧《公民》被质疑说到“后人的...2014-10-16 |
云飞扬:陈建斌:一个勺(傻)子的存在主义2014-11-24 |
肖复兴:《剧场》演绎“日常的不幸”2015-06-30 |
季国平:强调中国戏曲美学的必要性2015-07-28 |
陶 子:能否推动戏剧从作坊进入工业化?2015-09-11 |
繁荣网络文艺是时代之需2015-09-15 |
许瑞生:胡耀邦“请”我写话剧2015-10-12 |
《老九门》暴露国产周播剧瓶颈2016-08-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