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打造自行车全民运动不能仅靠奥运金牌
谢伟锋
//m.auribault.com 2016-08-16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当中国运动员宫金杰和钟天使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实现中国场地自行车赛奥运金牌“零突破”时,有诸多声音开始乐观地预判,随着钟天使和宫金杰在奥运会上创历史夺金的壮举,自行车全民运动将在中国更加受欢迎。

  奥运金牌或是世界冠军,这种榜样作用对于全民运动的指向意义还是比较明显。譬如,年轻的丁俊晖在夺得斯诺克中国赛冠军之后,的确在民间掀起了一阵斯诺克热。而这种小众体育项目和保有量世界第一的中国自行车相比,还是相形见绌。

  但要预言一枚奥运金牌能起到自行车全民运动的推动作用,还是为时尚早。和欧美早已经“玩物尚志”的自行车运动来比较,国人把自行车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观念明显,甚至还夹杂些寒酸气质。那句“宁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就是旁证。要把自行车完成从工具到玩具的转身,需要假以时日。

  一直以来,官方认为全民运动需要启蒙,需要引导,但近些年的发展来看,群众的自我选择呈现出风生水起之势。这点,从广场舞的全国性蔓延可以看出。但就锻炼意识和体育精神来看,“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广场舞还比不上小学校园里的乒乓球比赛,赏心悦目还行,强身健体则不足。在日益丰富的经济物质建筑上,人们的确更需要一个能够有氧、脉动的全民运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在这点,马拉松走在了自行车前头。不知从何时开始,马拉松成了各大城市的运动标配,其中,体育产业的积极参与,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客观来看,马拉松和自行车都有健康和环保的体育产业大概念,但相比而言,在国内,马拉松更容易就地取材,而自行车则更多地成为城市交通限号时的出行替代品。它难有专有的场地一展身手。这成了掣肘自行车发展成全民运动的重要原因。

  当下,很多城市的中产阶级已是自行车运动的“破风者”,但稍加一看,就看出不少尴尬。譬如,原本应在崎岖山间小路发挥的山地自行车,却成了公路上的绝对主流。当然,这并不影响人们乐在其中,但也窥见了自行车运动在缺少规范和指导下,只能走“野路子”。

  广泛群众基础,加上一块珍贵的奥运金牌,却不能等于是自行车运动的锦上添花。事实上,专业的自行车竞速场地在国内都属于稀缺资源。要真正完成全民运动的立体化,还要以马拉松为样本,让体育产业的强势介入,继而完成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如此,才能在时尚和消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