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60.7%的受访者则认为要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引导,51.0%的受访者建议注重引导网络语言文明发展,33.9%的受访者认为应回归对汉语言的敬畏。(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近年来我国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作为现代语言的时尚前沿,网络语言正在成长为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很多词语在网络空间内被赋予了全新的意涵,比如:“我晕”“潜水”“楼主”等。网络语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与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汇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我们理应抱着与时俱进的宽容态度去接纳。但是,也正因为词汇关涉到文化与时代的代言问题,新词入典绝非小事,所以,除了坚持包容原则之外,在网络词汇的选入上,我们还需慎重,还需做到取舍有道。
通过问卷网来做关于网络用语的调查是有失妥当的。中国网民规模基数虽然庞大,但却并不能够反映全民意志。样本选取上的偏失造成了调查结果的失稳,因而,也就不好以此作为凭证来考究当今社会对于网络用词的接受程度。虽然,目前也有网络用词向现实生活“输出”的个例存在,如:给力、点赞等,但却并没有形成气候,尚未对传统的语词系统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网词依然是活跃于网络空间,为特定群体所专属的。在这种背景之下,过度地吸收网词入典,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成堆“生僻词”乱入的错觉,有违词典的庄重与权威。
词典的汇编与更新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这就决定了收录的词汇必须要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如此才有收录的必要,也才会发挥释疑的作用。而网络词汇快速衍生的特质与失规化的倾向恰恰决定了大多数网词存在速朽的危机,例如,前不久风靡一时的“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等等网络用语早已似过眼云烟,鲜为人所用了。未经过时间沉淀的网词就好比随兴即来的小调,虽讨喜但却难以为人所传唱,因而,不管是从留存时代样板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将此类速朽的网词收录词典都是没有必要的。
审慎的态度不等于无理的拒斥。经历过时间考验,已经具有了明确的含义,并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的网络用词,是享有入典资格的,例如:给力、点赞、任性等。因而,对于网词,不能来者不拒,也不可拒之千里,有条不紊地鉴别筛选才是正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