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有一种车祸叫综艺电影
何天平
//m.auribault.com 2016-06-1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正值新一季《极限挑战》和《奔跑吧兄弟》强势播出,在感叹剧情类综艺越发红火之余,突然想起它们都曾痛并快乐地扎进过一个怪异的“坑”——综艺电影。

  综艺电影的设定早不新鲜,2009年《快乐男声》衍生出的电影《乐火男孩》便是一例,只不过为大家所熟知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比较有意思的是,仅靠几个个案的成功,综艺电影已然几番搅动起电影界的“腥风血雨”。从既有的数据来看,综艺节目强有力的IP根基成为综艺电影“跑马圈地”的天然优势: 2014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创造近7亿的票房奇迹;2015年《奔跑吧兄弟》大电影以4.3亿票房收官;2016年《极限挑战》也算是亿元票房的种子选手。

  实际上,综艺电影虽名为电影,但它的发展恐怕跟电影市场搭不上实质的边界:一方面在于其规模性和时效性十分有限,能煊赫一时的个案仍在少数,且大多得套用贺岁档这一特殊语境,无法复制平移到日常时段;另一方面它也不具备原生性,需要依托现象级节目自身的影响力,难以“自立门户”。因而,综艺电影无非是电视跨界电影市场进行价值延伸与变现的一种手段罢了。

  正播出的新一季《极限挑战》和《奔跑吧兄弟》节目形态继续升级,令人看到剧情类综艺的满满干货,在“真人”和“秀”的部分都收获了不凡的评价。而反观食之无味的大电影,对应的人设与情节都显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为“圈钱”不为“走心”的粗暴逻辑格外昭彰。节目中原班人马在电影中的表现几乎只有“演”,没有“技”。靠孩子卖萌也好,靠人气撑场也罢,“糊弄了事”成了艺人对大电影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连多个影帝驻场的《极限挑战》大电影,我们似乎也难以在其中看出影帝们的专业所长。相比一季节目的持续性影响力,一部电影的短期传播效果便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目附属品。如同《极限挑战》大电影中一个环节“消失”一位明星的设置,个中当真没有别的考量?在情节层面上,“看得明白”基本成了当前综艺电影能做到的最高规格,“看得过瘾”便是不可能了。且不论《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等大电影远不如一期节目在内容编排上的精致水准,稍稍高级一些的《极限挑战》大电影,在竞技环节的设置上竟也透出浓烈的似曾相识之感——经典日剧《欺诈游戏》讲的不就是这回事吗?

  极短的拍摄周期使综艺电影沦为粗制滥造之作:《爸爸去哪儿》拍摄5天,《奔跑吧兄弟》拍摄6天,《极限挑战》拍摄7天——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是,一部成熟的电影起码也得有两个月的拍摄周期。

  综艺电影会受到特定上映时段的影响,尽可能与节目播出周期无缝衔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上映在节目最后一期播出后的一个月内,《奔跑吧兄弟》大电影仅在节目播完的一周内便在院线广泛铺开。具有强时效性的综艺电影,怎么看都有“赶鸭子上架”的捉襟见肘之感。即便如此,屡屡出现的票房奇迹仍在不断挑战大家的共识,冯小刚曾公开指出综艺电影对中国电影构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并付出很大努力的电影”。一部综艺电影对同档期内其他电影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对电影市场的搅动,恐怕是短时无法消弭的。

  从综艺电影整体发展态势看来,这种短平快的爆发式成长已逐渐暴露出疲软的姿态,《中国好声音》大电影的失利,《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票房远不及预期,《极限挑战》大电影“艰难”地票房过亿,都传递出一个显著的讯号:综艺电影之于观众的新鲜感正在逐步消解,其吸金能力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将节目简单粗暴地加以重新包装便推至大银幕,这种一本万利的变现思路活力不再。一味追求大型IP的价值链生成,却透支了好不容易积累下的IP基础,这始终不是维系良性运转的长久之计。在我看来,综艺电影可以有其发展空间,但从电视到电影的孵化,里子和面子同样重要。否则,顾此失彼只会像迎面驶来的车辆在山路的急转弯处相遇,一不小心便会引发不堪设想的“车祸”。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