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电视问政不能满足“有比没有强”
乔杉
//m.auribault.com 2016-03-2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3月27日晚,广西南宁市《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现场,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盖一次公章“收费”2000元等问题,多名市民嘉宾当场激动抨击指责,其中一名市民还给到场的县委书记们送上“苍蝇拍”,期盼这些官员能严惩腐败以正风纪。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问政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相对于过去,现在的很多电视问政,既有分量又有质量,参与的人越来越有广泛性,一些电视问政以其直击问题、不留情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广西南宁的这次电视问政来说,现场竟然有市民送上“苍蝇拍”,其火药味可见一斑。

  面对频频出现的电视问政,现在有两种观点倾向。一种是欢欣鼓舞,主要发生在公权领域,把电视问政等同于日常问政,特别是看到电视问政出现了一些火辣镜头,认为这是风气进步的表现。有必要看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没有内容,只有形式,那就容易陷入审美疲劳,成为一种“形式创新”。从现实来看,很多地方开展了电视问政,但要说当地政治生态变化像电视问政那么明显,也只是“姑且说之,姑且听之”。这就是电视问政的局限所在,毕竟不能代表日常问政。

  还有一种是不以为然,主要发生在公权领域,认为与其把功夫用在电视问政上,不妨用在平时工作中。诚然,电视问政不能代替常态性的工作,但是,常态性工作的实现,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不以公众意志为转移。这就跟反腐的三个阶段一样,从内心上讲,我们肯定希望一夜实现“不想腐”,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更应该推动“不敢腐”“不能腐”。问政也是如此,不能把电视问政等同于日常问政,但就现阶段而言,这依然是扩大公众参与的一个有效探索。

  于电视问政而言,当前既有必要看到其进步,也必须看到其不足。在现实语境下,电视问政的确“有比没有强”,不能因为没有“一步到罗马”,而否定其积极意义。但对于公权来说,也不能满足“有比没有强”。如果说一开始电视问政的出现,还能给人带来新鲜感,那么发展到现在,特别是作风建设的背景下,还只是满足于一档节目的火爆,也就太让人失望了。

  站在新起点,满足新期待,电视问政必须作出新的改变。从形式创新上讲,电视问政其实还是传统思维的体现,到了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用“网络问政”改造“电视问政”。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问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外延上具有无限开放性,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提问,这样也就能避免事先导演、虚构议题,也能让电视问政更加逼真和火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推动日常政治的改变和进步。这也是人们所讲的,要功夫在诗外,推动官员把常态性的工作做好。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要让平时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受到约束、付出代价、直冒冷汗。

  总体来看,电视问政是政治进步的表现,但对于公权力来说,电视问政不能满足“有比没有强”。电视问政已经过了当初的新鲜阶段,远远不是推出一个形式创新,甚至不是场面火爆,就能赢得点赞的时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台上,电视问政本身必须要有进步,要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要体现作风建设的表征;在台下,电视问政探索出的经验,更应该开花结果,形成普遍化常态化的风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