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等1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及早保护方言的建议,建议加强对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条件允许下,建立方言博物馆。(3月9日澎湃新闻网)
近些年来,随着方言渐被废弃,以及使用方言的人逐渐减少,保护、提倡方言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综合来看,提出保护方言一般基于这样几个原因:情怀,方言作为乡音,是承载乡愁与乡土记忆最重要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的需求,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任其退化湮灭令人惋惜;丰富普通话表现形式及内涵的需要,方言中存有大量的民间俚语、俗语以及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这对于丰富普通话语言内涵及表现形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保护、提倡方言仅基于上述原因,那么,一方面,保护方言的呼声显然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另一方面,所谓保护方言,也仅仅是将方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放置在博物馆、研究所中,供人考证、研究。如此保护方言,正标志着方言丧失了语言应有的生命力,沦为“死物”“化石”。
在笔者看来,当此方言遭遇危机之时,我们需重估方言的价值。我们尤其需要理清,除了作为承载乡愁的工具价值,以及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的收藏价值之外,方言是否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方言之所以遭遇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方言形成的语言壁垒、文化壁垒乃至经济壁垒阻碍了全国一体化经济、统一市场的形成,妨害了文化融合的步伐。可以说,在大融合时代、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方言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就此而言,提倡方言,似乎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进入博物馆、研究所才是方言最合适的归宿。
但是,经济一体化、文化融合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地方文化与特殊利益的消失?倒也未必。歌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若放置在一国环境中,稍加变通为“只有地方的才是国家的”,也不无道理。实际上,在一个国家,尤其在中国这样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内,在文化上,充分释放地方文化的活力,在经济上,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体的力量,方能建立更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与经济格局。也就是说,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文化体与经济体应该是建立在内部的竞争之上,建立在内部的多元与丰富之上,建立在内部的差异与独特性之上。
所以,承认独特性、尊重差异,无论是对于文化还是经济的良性健康都至关重要。当然,地方的差异与独特性不仅仅体现在方言,但方言无疑是承载地方文化、体现地域差异最重要的载体。方言代表的是地方文化与地方的独特性,方言之兴废也是衡量地方独特性是否保有最重要的标尺。
反之,若取消了地方的差异与独特性,一体化必然是扁平的一体化,导致的结果将是:内部竞争逐渐衰退、文化形态愈发单一、整体的活力逐渐丧失。由于地方丧失了维系其独特性的文化、经济基础,也就失去了对资源、人才的吸引力。久而久之,资源、人才都向某些特定地域集中,地方的发展则愈发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方言所形成的文化壁垒反而是保护地方内部活力,保护地方独特生命力不被扁平的一体化规则吞噬、碾压的最后堡垒。
就此而言,正因为方言有上述重要价值,保护、提倡方言绝不应仅仅是将方言收藏进博物馆,或将方言纳入中小学生课堂,成为学生选修的一门课程;而应以提倡方言为契机,重塑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尊重地方经济的独特性,强化对于故乡与家园的认同归属感。
张 剑:方言教学,跳出误区方能彰显价值2013-05-16 |
斯涵涵:孩子学方言应顺其自然2013-05-16 |
木须虫:学方言干什么2013-05-20 |
罗容海:保护方言的文化慰藉2013-07-16 |
杨 杰:推广普通话不妨给方言多留点空间2014-01-06 |
评论图说:最难懂的方言2014-01-15 |
毛建国:方言是现代人最后的乡愁2014-01-24 |
谈?a玄:保护方言:使用胜于收藏2014-06-23 |
“方言”与“普通话”并非“鱼和熊掌”2008-10-06 |
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才是重点2015-09-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