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对网络炒作应有限制手段
毛建国
//m.auribault.com2016-02-04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对于有些人来说,更是一个“不怕出丑,只怕无名”的时代。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有了名气,也就有了一切

  此前,一段“地铁凤爪女”的视频风靡网络。就在善良的人们想要就此画上句号时,又有“凤爪女”的新闻出现了。2月1日下午,有网友爆料在上海地铁12号线上闻到一股麻辣烫的味道。顺着味道找过去,发现居然是2016年第一位网红“凤爪女”(2月2日中国新闻网)。

  哲人曾经讲过,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以笑剧出现。其实由悲转笑,不会自动实现,而是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有没有自觉的反思,二是如果没有的话,有没有一种力量倒逼转变。倘若没有,那么悲剧将会循环反复,不停地以新的形式出现。“凤爪女”就是这样,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有一种纠偏的力量,存在实实在在修复的可能。

  有人可能会讲,当“凤爪女”新闻刚出时,舆论不是一阵谴责声吗?是的,当时的舆论场体现了鲜明的导向,对是非的明晰与坚持,传递的正义力量,至今让人荡气回肠。不要小视这种道德的力量,只是正如人们熟悉的“防君子不防小人”,道德的力量往往只对有道德的人或者在乎道德的人有用。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或者不在乎道德,就不会在乎舆论的谴责。假使从谴责中受益,更会创造机会丢人现眼。

  当我们讲“凤爪女”时,其实这代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频频发生的“找骂的炒作”。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对于有些人来说,更是一个“不怕出丑,只怕无名”的时代。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有了名气,也就有了一切。事实也证明了,在扭曲的消费观和市场观面前,有时注意力和影响力之间是等号的关系。拿“凤爪女”来说,就在被骂得最厉害之际,有消息传出她出现在了某公司年会上,而且曝光后身价大涨,邀约不断。凤爪成为“凤爪女”的通行证,这不就是从谴责中受益,从出丑中得利吗?

  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凤爪女”对于当初的行为会有怎样的认识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地铁凤爪女”刚出现之际,有人怀疑是精心策划。从“凤爪女”变为“麻辣烫女”,更是带来了策划的联想。人们最担心的不是“凤爪女”的道德问题,毕竟一颗老鼠屎再坏也终究有限,人们真正忧虑的是“凤爪女”作为一种符号,映射着社会制衡力量的缺失,而本该与道德相辅相成的市场,不仅没有起到正向作用,而且反而制造和助长了道德“劣淘汰效应”。

  对于这样的事件,舆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正气淋漓,不吐不快;另一方面,自己每一次正义的谴责都是对当事人的变相宣传,都在无形中扩大着当事人的影响力。联想到有关方面对一些问题明星的封杀,对这些浑身散发臭气的“网红”,是否也应该出台限制手段?当然,在其背后是“坏市场”起作用。人们很想问一声,当初邀请“凤爪女”出席年会的是什么企业?这家企业到底有没有基本的价值观、是非观?对于一些企业的逐臭行为,有没有一种约束力量?

  只要有人从出丑中得利,就会有人接踵炫丑。关注“丑人多作怪”,更应该关注作怪的机会是谁提供的。只要背后土壤依在,必然会有更多的“凤爪女”出现。从“凤爪女”本身而言,也会不以为丑,丑上加丑,恐怕还会有新的丑态出现。纠偏的关键就在于,别让凤爪成为“凤爪女”的通行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