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刘化迪:为球队安一个家
//m.auribault.com 2016-01-14 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足球史上允许俱乐部最后一次跨注册协会转让的“窗口”日前关闭,涉及26家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的“转让风潮”就此止歇。

  对于非球迷来说,也许这个消息不太起眼,但这确实是中国足球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之后,三级联赛中的各个足球俱乐部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被资本牵引随意迁移,中国足协的一纸规定强制它们在某地某城“安一个稳定的家”。

  职业足球俱乐部,是依托某个城市而存在,但“安家”对中国足球俱乐部来说,曾何其难也!

  试举一例,这一次“转让风潮”中,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主要股权转让并更名为北京人和,但有几个人能说清这个俱乐部的历史呢?21年前,一支名为上海浦东的队伍建立,在先后改名“上海中远汇丽”“上海中远三林”“上海永大”后,西迁西安,再更名为“西安?哄惫?省薄吧挛鞅θ?哄薄保辉诠懦瞧ü苫姑挥凶?龋???012年再迁贵州,更名为“贵州人和”。3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个中国足坛的“流浪儿”,从贵州搬到首都……

  中国足球本就根基很浅,许多俱乐部球队还不愿“把根留住”。它们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刚刚落脚一地,培养了该地的球迷和球市,转眼又换一个名字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它们又像流浪的吉普赛人,离开时虽从不“带走一片云彩”,看似潇洒飘逸,却从没有真正融入任何一个群体、社区和城市。

  当然,这不仅仅是俱乐部的问题。中国职业联赛远不“职业”,中小俱乐部生存堪忧,被投资人当成嫁接广告符号的“躯壳”,却没有真心搞好足球的打算。而中国足协迟至当下才出台硬性规定,只能算是亡羊补牢。

  中国球迷们无比艳羡巴萨、皇马、曼联、拜仁这些“百年老店”,这些俱乐部有一个鲜明的特性——地名恒久不变。球迷们多么希望,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支持的俱乐部转眼跑到了异域他乡,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可以一代代成为这支球队的拥趸……

  今天,足改方案中提出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迈出了实质一步;接下来,“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何时提上日程?我们期待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