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蒋 妥:文化瑰宝种入乡村
//m.auribault.com 2015-11-27 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文化建设,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限于一隅一地,也不能仅限于政府动作,还需健全长效投入机制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的浙江打造了“经济大省”的金名片,浙江经济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一些富起来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瘠,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炫富、斗殴、赌博时有发生,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的。所以,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基础,物质财富再多也难有幸福生活;所以,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所以,富了口袋的村民更要富脑袋。

  犹记得不久前笔者返乡,恰逢温州市乡村文明建设会在梓里召开。略作了解,得知温州地区近年来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求,开展了包括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乡风文明、传统农技各方面活动,打造出了属于农民的农村精神文化家园。在村里,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的现象已成历史,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般融洽。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文化力量。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到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眼战略高度的全局,这是一个国家经历中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需追求的平衡,能否平衡决定了基础是否稳固。而落脚在现实层面,协调发展中由文化建设聚集的势能,也将反哺经济社会的全面升级,近观是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一种支撑,远观则是国家长久蓬勃发展的动能。

  所以,中国文化建设,尤其是足以带动广大农村共同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更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来进行。从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积蓄国家发展后劲,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角度看,也应当从农村文化建设做起。

  文化建设,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限于一隅一地,也不能仅限于政府动作,还需健全长效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和出让冠名权等多种方式,将活动主体向各类民间团体转移,借助社会的力量推进活动持续深化。而从村民的需求出发更是毋需赘言,村民需要和喜欢的活动多举办,反响不好的活动要探究原因、找出问题、加以改进。

  实事求是地说,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内生的,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沉淀。因此,更需要精心梳理一批更加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项目,精心打造几个“名片”、“品牌”,发挥品牌活动效应,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马丁·路德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观之,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更加扎实地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当文化瑰宝“种”入乡村之时,“两美”浙江岂在远方?当文化之树遍植神州大地之时,中国梦必将更显成色!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