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虽好,谨防滥用伤人-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人脸识别虽好,谨防滥用伤人

高路
2019-09-10 14:30:22  来源: 钱江晚报

  人脸识别,算是时下最时髦的互联网应用了,但是对它的担忧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据澎湃新闻报道,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在进校园之前,AI其实已经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可以“刷脸”办的事越来越多了。移动支付、身份认证、宾馆入住、单位打卡,都已经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我们小区最近也赶了回时髦,两个大门都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人在摄像头下露个脸,大门自动就开了,确实挺方便。小区住户想进门得先登记录入照片,而外来者要进去只能找门口保安,这么一来,安全上无疑比以前随进随出多了一份保障。连小区这么终端的应用门槛也被打破了,可想而知,人脸识别的未来有多值得期待。

  可是,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互联网服务在带来极大便利、提升了社会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一个人在这样的数据面前几乎无所遁形,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一些以前认为不构成隐私侵害的,比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的活动,放在以前,陌生人社会的大背景就是你藏身的舞台。可是现在就太不一样,大街上,摄像头忠实地记录着一切,手机定位可能暴露你的行踪,朋友圈里的照片可能无意间将你出卖。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这种每时每刻的记录无感,但特殊情况下就可能引来威胁,比如数据一旦泄露,有心人就可以拼接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你将毫无秘密可言。又比如,所有的个性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对个人精确了解的基础上,有精准画像才有精准营销,没有个人信息的支撑,互联网个性化服务几乎寸步难行,这些被商业化的个人隐私又该怎么办?

  大学校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人脸识别有的问题,在大学校园里同样也有。只不过,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大学校园更容易把问题放大而已。

  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收集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的应用,不同的管理主体,有些属于公共部门,有些则属于私人部门,他们相互不兼容,相互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这样一种现状很难让人完全放心,存在泄露风险,运行比较规范的企业让人放心,还有更多的是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的企业,把数据交给他们又如何让人放心?

  另一方面,情况也比较复杂,个人轨迹与互联网应用掺杂在一起,难以严格区分,这意味着有些收集行为是隐藏的。比如,打车是互联网应用,但是上车地点、行程终点又是个人隐私,这该怎么算?又比如,上网是享受互联网服务,门户网站提供了大量信息供你阅读,但你浏览了哪些网页是有隐私权成分的,你自然不希望门户网站把这些也公布出去。

  这种复杂性本身也给管理保护带来难题,哪些该保护哪些该合理利用,别说普通人,就连互联网企业自己也未必明白该怎么做。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当于在全社会编织了一张精确定位个人信息的网,无疑将隐私权的争议推至极致。

  由此可见,人脸识别虽好,但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不收拾一下直接上市,只怕会扎伤了人,法律需要给人脸识别也立个规矩。不泄露是底线,合理合法地应用才助于打消社会忧虑。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为了中国篮球,请继续相信姚明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男篮负于尼日利亚队,进军东京奥运会无望之时,有记者问姚明:如果需要有人为中国队的失败负责,这个人是谁?姚明说:我。大家都看到:兵败之时,姚明的眼睛红了。

  • 致敬70年|林巧稚、屠呦呦......她们在中国医学事业的舞台上光荣绽放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日起,女性之声特别策划并推出“致敬70年·她们撑起半边天”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聚焦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群体,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展现70年来“她力量”撑起的“半边天”。

  • 中国人的故事|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

    曾有人这样介绍叶嘉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文雅、博学与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让她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崇高的师德”。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众多光环和头衔中,她总说:“教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

  • 【新时代应急先锋】西藏日喀则地震台欧文东:驻扎14年谱写高原防震新篇章

    在防灾科技学院上学期间,欧文东一直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他决定到西藏工作时,各种质问接踵而来:你去那身体能受得了吗?去了谈对象照顾父母你考虑过吗?面对这些问题欧文东坦言:我的家国情怀就是奉献艰苦地区。他义无反顾,还是来到了西藏,来到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工作。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