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C919大型客机振翅高飞,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开眼”探空,“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近日,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持续热映。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一个个“超级工程”,令观影者感受到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铿锵步伐。
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映照着科技创新的辉煌图景。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眼的成绩单,展示了5年来创新驱动发展的丰硕成果。创新,正在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书写中国创造的新篇章。
今天,在诸多科技领域,我国已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也应看到,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如何走好自主创新之路,在独创独有上取得新突破,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那么人才就是创新发展之源。回溯我国科技创新的不凡之路,每一项重大创新成果,都凝结着科技工作者的倾力付出。因为有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核潜艇人的艰辛求索,中国人的核潜艇梦才得以开花结果;因为有吴光辉和上万人技术团队不懈奋斗,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才最终一飞冲天。历史和现实证明,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集聚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谈及发展、创新与人才的关系。谆谆话语,体现着爱才的诚意、求才的渴望、用才的决心。近年来,从不断升温的大城市间“抢人大战”,到舆论对创新的宽容氛围,尊重创新的风气日益浓厚,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清除一切阻碍创新的绊脚石,进一步激发蕴藏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创新潜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科技创新自然会迸发出更强大的动能。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感慨:过去干工程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案,你今天看我们港珠澳大桥工程,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出一些专门的东西来干成。如果说在以往,创新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那么今天的我们,已经拥有足够肥沃的土壤。置身科技创新的疆场,创新早已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抢抓机遇,把知识积累转化成灵感的火花,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一定能创造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传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人才的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科技方塘注入人才活水,我们才能激荡起更多创新发展的浪花,收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曼妙风景。
贾华强: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2015-08-11 |
川 昌:“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中国经济...2015-09-11 |
深化改革开创发展新境界2016-01-18 |
为决胜全面小康凝心聚力2016-03-04 |
以创新发展助推网络强国建设2016-04-22 |
用创新标注梦想新高度2016-04-25 |
德国难以修补西方政治创伤2016-11-29 |
新产业快速成长 新动能不断积聚2017-04-19 |
加强金融监管须加强科学预判2017-11-30 |
用活力标注新时代2018-01-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