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报载,有关学科均衡发展的话题近日在一些省市两会上引发热议。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浙江省进入A+的13个学科中,只有3个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让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齐头并进、比翼双飞?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并积极加以应对。
应该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确是个普遍现象。笔者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算了一笔账:“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共140所,其中93所单凭自然科学上榜,占总数的66.42%.其他高校的一流建设学科也多属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北大占比为43.90%,在清华仅为17.64%.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过精准概括,在他看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他还特别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国方兴未艾的“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遵循。
其实,重理轻文思想和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从历史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多偏文科,为解决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问题进行改造后,文科学校所剩不多。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和理科直到1978年后才逐渐恢复;从社会角度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有很深的群众基础。不少考生都是因为数理化学得不好,才改为报考文科或参加艺考的。
两类学科没有被“一碗水端平”,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两相对比研究后可以看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四缺”:即必要奖励机制的缺少、科学评价机制的缺乏、有效培养机制的缺位、有力保障机制的缺项。
比如,哲学社会学科领域至今未有全国级别的最高奖励项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有两院院士,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则“呼之未出”;未被纳入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实施的一些人才项目适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寥寥无几;中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科研项目立项难、经费少更是普遍现象。自然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上千万元是寻常事,而哲学社会科学能有几十万元就已是“重大”项目了。此外,除了刊发一定等级的论文数,考核评价就没有其他量化指标了。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学科的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一些研究与国家需要、经济发展、公众生活太远,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严重滞后,研究成果缺少价值等。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原本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双一流”建设应该是整体一流,而非偏科发展。“双一流”建设需要同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两类学科比翼双飞之日,才是“双一流”建设进步之时。只有两类学科都建设好、发展好,才可能有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
补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短板是个“顶天立地”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又需要扎实推进;既需要全社会强有力的支持、保障,又离不开业内人士的久久为功。已经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重任在肩,要起好带头表率作用。其他高校也要发挥后发优势、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哲学社会科学要积极、主动、充分地与自然科学交叉、交融、交汇,充分利用其最新研究成果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重点建设好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尤为关键。要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一流学科体系,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之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创新生长点。经过不懈努力,尽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宏伟蓝图。
董洪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变”与“不变”2015-10-22 |
顾 昀:“双一流”能否终结“钱学森之问”2015-11-06 |
陈 骏:遵循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2015-11-17 |
期待“双一流”实现对高校的“精准扶持”2016-06-30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场接力赛2016-07-04 |
从三个角度看一流大学2016-08-29 |
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2017-09-22 |
入选“双一流”,重点在“建设”2017-09-22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2017-09-22 |
激活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2017-09-2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