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在的升学教育模式对乡村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孩子都走得通这条路。乡村教育应立足乡村,给那些不能通过考学实现阶层跃升的孩子指明另一条路。
最近,一位地方教育部门官员问我,“教育强县”“教育强镇”究竟该怎么理解?是通过发展教育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让县、镇变得强大,还是办好所谓“强”的教育?因为他发现,不少提出“教育强县”“教育强镇”口号的农村地区,都是教育“强”,但当地人才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教育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人才,这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如果不改变这一局面,不但影响乡村发展,还会影响小规模学校的生存。
毫无疑问,农村孩子会有一部分考上大学,离开乡村,去世界各地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是,现在的升学教育模式对乡村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孩子都走得通这条路。乡村教育应立足乡村,给那些不能通过考学实现阶层跃升的孩子指明另一条路。
我国低于2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大约有8.76万个。这些学校当前的情况是“小而差”“小而弱”,留不住教师,学生也在不断流失。在笔者看来,这一困境的根源是,我国农村教育整体的升学教育模式,和城市学校一样,以升学为主导进行教育。
在升学教育模式下,地方政府官员认为乡村学校建设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政绩,加之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投入成本较大。因此,一些地方是“碍于”国家规定“被动维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在不能强制撤并的情况下,通过低水平办学让乡村小规模学校自生自灭。
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和城市学校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会削弱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村民觉得读书没什么价值。读书就是为了能升入更好的学校,而如果成绩差,不能进更好的学校,读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有不少专家分析,小规模的乡村学校有着很大的教育优势——小规模、小班化,适合进行个性化教育,开展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是,这是需要前提的,既要有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优秀教师,也需要乡村学校结合乡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培养受用终身、让生活更美好的能力。
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关注每个孩子个体的成长,和乡村建设、发展结合,才能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弱”和“差”的面貌。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
陈志文:用教育公平撬动社会的未来2014-09-01 |
许 凌:促教育公平 为择校热“退烧”2015-08-17 |
叶祝颐:学区房大战再起拷问教育公平2015-09-09 |
李小伟:改变体校“重武轻文”督导要发力2015-09-24 |
教育移民已蔓延到农村2016-10-11 |
义务教育 重在均衡2016-11-16 |
乡村小规模学校命运让人忧2016-12-28 |
数读2016脱贫攻坚:1000多万贫困人...2016-12-29 |
以“精准灌溉”确保教育公平2017-03-02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2017-10-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