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吴亮是安徽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不久前,他在一家金融IT公司应聘成功,虽然已经报名了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但他决定不去参加考试了。11月进入尾声,距离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正是“考研族”冲刺的关键时刻,一些同学却萌生了“弃考”的想法。
考研弃考是十分正常的选择,近年来每年都有30万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放弃考研。比如2017考研,参加报名、现场确认的考研人数达到201万,而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却只有不到170万人,将近30万人报名缴费后临阵弃考。可以说,这是在报名后对考研的二次思考。不论是选择考研,还是放弃考研,都需要理性规划,不能盲目,人云亦云。
考研值不值得,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早就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有不少选择考研的学生,要么受大学考研氛围的影响,尤其是有大学从新生一入学就动员要考研,给学生灌输只有考研才能有出路的观念,把一些学生引上考研华山一条道,即便发现自己不适合,可由于在大学里缺乏其他能力培养(不考研就业也很难)而只有选择考研。还有的则被一些“考研鸡汤”励志影响,认为只要考进名校,就能实现自己提升身份的梦想,把考研作为又一次高考。另有部分学生则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考研,如考公务员一样,先报名试试,如果在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则放弃考研、考公务员。
这些都不是理性的。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也不同,因此应该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决定是否考研。像一些今后准备从事学术研究或者搞教学者,可以在本科毕业后直接选择考研,这些工作对学历以及学术训练有更高的要求。而如果就是做普通管理工作,或者技能型工作,则没有必要毕业后就直接考研,完全可以在工作后再读研,而且有职场体验后考研,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像专业硕士,包括MBA、MPA都更适合有工作经验者。
我国当前的考研制度,使得很多考研者都以应试方式准备考研,这种模式选拔的研究生有很大比例考研成绩不错,但缺乏学术兴趣和学术素养。出于这种目的的考研,最终可能会令考研者失望。因为这还是追求学历,而非自身能力的提高。这也导致我国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国名校毕业生,如清华每年本科毕业生有30%左右申请国外名校,这足以说明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不少重点高校都在进行研究生入学改革,实行推免制、申请审核制,这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应试考研,而关注学生大学的综合表现,引导读研学生在本科期间培养综合能力、学术兴趣。有人担心高校采取这种模式会不会出现招生潜规则,进而还是希望高校用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如果我国大学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推进考研制度改革,这是不可逆转的。与此同时,为防止招生中的腐败、潜规则,大学需进一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加大过程质量评价与淘汰。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才会让所有学生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而非只有一纸文凭。
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而不是追求一纸文凭,这应该成为今后所有考研者选择考研的最重要判断依据。我国研究生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必须通过改革,让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回归理性,也让学生选择考研回归理性。
文汇报:如何让“考研”真正回归理性2014-01-07 |
王钟的:批评“考研基地”不如检讨招生指向2014-01-10 |
胡乐乐:“考研热”降温警醒研究生教育质量...2014-12-31 |
龙敏飞:“考研热降温”其实是个伪命题2014-12-31 |
杨朝清:“考研降温”会成为“常态”吗?2014-12-31 |
李文杰:“考研热”缘何出现“拐点”2016-01-08 |
“最牛考研辅导员”不该是高校辅导员样板2016-04-06 |
追捧考研学霸的热潮该降降温了2016-06-06 |
老虎伤人事件,叩问规则意识2016-07-29 |
【图说】愿者上钩2016-09-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