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论是从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所承担的使命看,科技创新都要尽快从跟随式的“挖矿”转到原创式的“找矿”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最新统计结果,让人既喜且忧。
喜的是,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不仅总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二,而且总被引用数达到1935万次,超过英、德升至世界第二位,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确立的“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的目标。
忧的是,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数只有9.4次,没有达到“篇均被引用次数11.8”的世界平均水平。
作为展现研发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论文特别是国际科技论文的多寡优劣,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从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我国的创新能力确实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就拿最能体现研究水平的高被引论文来说,从2007年1月到2017年10月,我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统计时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第三。
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与科技强国相比,往往更能看出其中的门道。还以高被引论文为例,排名第一的美国,同期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是我们的三倍多;英国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都比我们少很多,但其高被引论文数达25880篇,比我们多出近6000篇。
国际科技论文的整体情况,大体反映了我国的科研现状:尽管近些年呈现量、质齐升的可喜态势,但依然是质量和数量不相匹配,原创能力不足、重大原创成果不多、核心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所承担的使命看,科技创新都要尽快从跟随式的“挖矿”转到原创式的“找矿”。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尽快告别“跟班式”科研,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
“挖矿”与“找矿”一字之差,其价值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只能拾人牙慧、挖别人剩下的贫矿,后者不但掌握优先采矿权,还能专挑含金量高的富矿。当然,从难度上看,两者也截然不同:“找矿”者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仅要经历千难万险,还要经受败多胜少的考验。
从“挖矿”转为“找矿”,首先需要“矿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既要有敢为人先、独辟蹊径的勇气,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捡漏儿。
从“挖矿”转为“找矿”,还需要改革现有的科技评价制度。科技评价制度如同高考“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研发取向。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还普遍存在“论文数数”的现象:不管是晋升职称还是发年终奖,不管是课题评审还是引进人才,都离不开“数数”:要么数发表的论文数量,要么数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要么数论文发表后的被引用次数。这种评价制度不利于真正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少科技界人士对此诟病已久,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蒋建科:坐公交车该上哪个门2014-02-17 |
刘 耿:“癖”是个病,得治2014-06-26 |
养生不是“养生意”2014-10-15 |
杨耕身:还能继续对海关窝案“恍然大悟”吗2015-02-10 |
堂吉伟德:取消医生临时加号具有多重意义2015-08-04 |
“扎死3人伤1人”:中式拆迁的极端结局2016-05-12 |
一流科研需要一流管理2016-06-03 |
谁是中国科创第一城?2016-07-01 |
“论文大神”是学术审查的耻辱2016-09-09 |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2016-1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