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吼娃多沟通才不焦虑
王瑶
//m.auribault.com
2017-10-27
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 更多 |
关于“陪读吼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上帖子大多是家长的吐槽,但孩子们对此到底怎么想?一家出版社突发奇想,向不少小学生征集了关于“吼娃”的感想。有的同学说,“碰到难题时妈妈在旁边,我觉得心安。妈妈不定时的狮吼,又觉得胆战心惊。(10月24日《新闻晨报》)
孩子正处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建构阶段,家长需要不厌其烦地帮助孩子指正修改,并且孩子的这些习惯还可能出现反复,一旦家长放手,孩子的习惯很可能又回到最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人人有之,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家长自然希望孩子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自身的预期目标。所以,当强烈预期遇见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怒气爆发在所难免。
值得警惕的是,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一些家长已然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因而被气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则因过重的教育压力,导致不少家长产生严重的教育焦虑。
问题的原因也显而易见,一是家长的预期是否正确。习惯的养成是个过程,有些甚至家长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在短时间内训练到位,这无疑是在自寻烦恼。况且,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比不上成年人,成年人觉得简单的题目或者事情,对孩子而言就可能很难。“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等的语言体系,折射的也是家长对于孩子发展规律的不尊重和不理解。
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有效沟通。陪读虽然能够增加亲子关系,但更多时候,这种亲子关系都是建立在学业的辅导交流上,而不是父母与子女心灵间的对话。对孩子的需求和意愿不闻不问,只知按照自己的想法处事,只会加剧矛盾,而无助于解决问题。
编辑:张苇柠
新闻观察:扎堆“拜神”背后的焦虑出口在哪?2015-06-03 |
扎堆“拜神”背后的焦虑出口在哪?2015-06-03 |
考前迷信需理性“降温”2015-06-03 |
陪子应聘:莫让你的爱误伤了孩子2015-07-21 |
秦春华: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满足需求?2016-01-19 |
圈点新闻2016-05-24 |
“联名劝退熊孩子”的愁绪也需要纾解2016-06-15 |
爱的背后是父母无法忍受分离的焦虑2016-09-02 |
不应让农村陪读家长变成“专职陪读”2016-12-28 |
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2017-09-07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