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卓越的学术从哪儿来?
林建华
//m.auribault.com 2017-10-0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开展“双一流”和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释放大家的创造潜力,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最近,国家开始启动大学的“双一流”计划,希望以学科为主线,通过加大投入、推进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准和竞争力。

  “双一流”的核心是学科的建设,要集中有限的力量和资源,使某些学科领域先发展起来,产生卓越的学术和教育。北大过去20年的发展,也是先从部分学科领域做起,树立起新标准,促使其他领域随之跟上。

  上世纪90年代,有几位国外学成的经济学家,立志要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建立起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北大,这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创建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从老地学楼的破旧房间起家,到重新设计和建设了朗润园,他们建设了可能是具有最优雅环境的经济研究机构。后来,经济研究中心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领域拓宽到了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做出了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

  是什么成就一个卓越的学术机构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应当是学者和氛围。

  我们开展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拓展人类的认识边界,是要培养人,以保持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基础研究拓展了人类的知识边界,应用研究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前沿。一个卓越的学术机构要有明确的使命,要担负国家和社会责任,不断产生能够促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或未来技术,还要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在前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使你偏离使命和初心。坚守既需要学者的视野、胸怀、勇气和担当,还需要优良的科研环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卓越的学术机构,要聚集最优秀的学者,并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我曾与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交谈,他认为,聚集最好的学者,并让他们一起工作和交流就可以产生最好的学术。思想上的碰撞,会产生新的学术,使大家都受益。良好学术氛围以及和谐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很值得赞赏和珍惜的。

  卓越的学术机构,要涵育学术,并激励青年学者,使他们更好成长。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曾讲:不仅要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帮助他们熟悉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青年人的贡献和成长,会使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学研究。当时在玻尔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过的青年学者,如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最优秀的学者。世界上还曾有一批这样的学术机构,如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等等。

  过去10多年的“985工程”建设中,北大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思路,陆续新建了一些像国发院这样的学术机构。例如,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环境和支撑条件都很好,使学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一批青年学者很快成长起来。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和协同文化,鼓励与不同专长的学者合作,在生物医学基础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人文社科研究院(文研院)是一个新建的机构,目的是要在人文社科领域“涵育学术,激活思想”。这些新的研究机构虽然只是在小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但他们的学术标准,对卓越学术的追求,带动了学校的发展,也促使了其他院系的进步。

  我们开展“双一流”和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释放大家的创造潜力,使“近者悦,远者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人们常讲:成功的特征都很类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我们把“以院系和学科为基础”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目的是要认真研究各院系的具体情况,针对院系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使更多院系成为卓越的学术机构。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