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大学生“回炉”读职校,不得已而为之
项向荣
//m.auribault.com 2017-07-17 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大学生到职校“回炉”现象逐年增多。据报道,在安徽、山东、湖北等省份,大学生“回炉”读职业学校,已不是新鲜事了。不少职业学院甚至专门开设“大学生班”。

  不少大学生纷纷选择“回炉”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背后凸显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近十年来,就业市场上的情况可以用一句段子来形容:“本科生满街跑,技术工无处找。”

  但不少人对这事的质疑是:既然读了几年大学“回炉”读职校才能找到工作,那为什么不当初就直接就去读职校,何必今日曲线救国?这是一种浪费!

  近年来,社会上呼吁仿效德国的职校体制的呼声很高,但问题是,在中国响应的人并不多。

  从传统文化心理来讲,中国社会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也非常讲究学而优则仕。对父母来说,要是子女没有考进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就好似范进没有中举般。所以一般的父母,只要家里条件马马虎虎过得去,节衣缩食也要供儿女去读大学,而不是去读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大众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我想假如有一天,当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当拉板车的“踏儿哥”谈起莫扎特时能侃侃而谈,看大门的保安评说起哥德巴赫猜想时也能深有心得时,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无关实践技能的现象称之为浪费,毕竟,国民素质因高等教育而提高,也是国之幸事。

  既然是接受高等教育,那么,就不一定为了实用的技能而学,因为本科学习学的是广泛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但是,一个有理论知识支撑的大学生,真的要去学实践知识,就会掌握比较快。正如一个职校校长所说:“从我们学校这几年招收的大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不管从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是从专业技能的接受能力上,普遍强过其他学生。”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需要更多实践型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现在的施工不再是依靠人力与简单机械,绝大部分工作都是机械化施工完成,这些设备价值高昂,技术更新速度快。目前市场上的求职主体、即传统农民工难以适应这些岗位,而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又有相应操作基础技能、读过职校的“回炉”大学生往往最受企业青睐。

  所以说,大学生“回炉”读职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解决了传统心理下的人们对文凭的精神寄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当下高级技工紧缺的难题,也赋予了技术人才较高起点,不啻为一种较好的折中方法。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说,这只能算是一种折中办法。为何?如果“回炉”读职校的大学生,其所就读的高校,本身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其毕业生再去职业院校学习,就说明高校本身教育有问题了。因为近年来,专科为了升格成本科、二本升为一本,都在搞所谓的综合性大学,结果变成了四不像,丢掉了原本擅长的应用特长,这也是近十年来舆论一直担忧的事。

  教育部等部委2015年曾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目前江西、湖北、新疆等地正在探索试点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在此类联合培养试点中,通过“3+2”模式在高职培养3年、高校培养两年授予本科学位。我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它可以让大学生“回炉”读职校这种“游击战”,转化为适合时代的“正规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