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育更应给失败者以掌声
陈之殷
//m.auribault.com 2017-05-1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北京大学招生办在公布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结果的同时,也给未通过初审的考生一封真挚恳切的回信,信中对考生的鼓励和祝福,让许多考生和家长非常暖心。

  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其他学校自主招生没通过初试的学生,看完这封信,我也想为北大点个赞。当时因为准备自招,我有一段时间复习状态不太好,自招考试后不久的全市模拟考试也不甚理想。当我看到报考学校网页上冷冰冰的初试结果三个字“未通过”,我既怀疑自己在剩下的短短几个月中能不能达到理想学校的要求,同时也怀疑这所学校是否真正适合我的个人发展。

  虽然如今回想起来,这不过是求学路上的一个小小挫折,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段时间大概是高三阶段最灰暗的时光。如果当时的我也收到报考学校发来的这样一封信,告诉我“在你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了你的热忱,看到了在你身上诸多美好的可能性,也读懂了你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未来的理性选择”,鼓励我“你正为你的梦想付出血汗和眼泪,而我们也正在不断打磨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选拔机制”,对我来说绝对是非常及时有意义的鼓励。推己及人,我相信这封信对于今年未通过初审的考生来说,也一定是巨大的肯定和安慰。

  同时,这封信也体现了中国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以前的高校选拔模式较为单一,学生能做的只有提高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校方则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掌握学生“生杀予夺”大权,学生也没有过多机会了解高校。在这种单向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学生只有被选择的权利,长此以往也逐渐缺少了自我认知和作出理性选择的能力。

  增加自主招生考试是中国高校打破单一模式的尝试,这份写给落榜生的公开信正体现了北大所寻求的“变”。如信中所说,北大尝试着改变单一“优”、“劣”二元对立评价体系,在通过“唯分数论”录取学生之外寻找更加多元的评价机制,选拔更多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北大一直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断改善人才选拔机制,对人才给予宽容、尊重和良性引导就是北大这种包容精神的重要体现。信里,我们也感受到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北大的尊重。北大感谢学生选择了它,珍视学生对北大的向往,也向学生表达了学校不够完美正努力打磨“多维量才,多元选才,多渠纳才”的决心。考生不再只能被选择,他们的个人认知被重视,他们的选择被肯定,他们成为了和北大平等的对话者。

  公开信也给北大添了更多“人情味”。在信中,北大告诉学生们:未通过初审是无关成败的结果判定,不代表才华的高下,执著和自信更能决定未来;同时北大愿意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咨询,帮助考生及时调整心态;将对北大的向往转化为坚持的动力,将挫折视为考验,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成功。信中的北大充满人文关怀,又是如此的温暖而接地气。

  有太多人牢记着给予成功者以鲜花,又有多少人忘了给予失败者以掌声呢?育人除了培养掌握知识、善于考试的学霸,更要培养全面发展、完全人格的现代公民。对于为学者来说,学会努力拼搏获得成功固然重要,但在挫折中正视失败、永不失为梦想拼搏的勇气更是非常宝贵的素质。“人”在高校的招生和学生培养中被不断重视,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这封暖心的信中,高校招生不只是考生“非输即赢”的恶战,也不只是各个学校间争抢生源“王不见王”的厮杀。作为独立个人的学生立于信纸之上,科学、民主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文字中完成了无声而深刻的传递。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