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某游戏网站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2.0版本。这个平台除了可以让家长随时监控孩子游戏状况,提供“一键禁玩”功能外,还就“游戏促成长”和“构建和谐健康亲子关系”等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家长对孩子有监护义务,在网络时代,家长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尤其是避免孩子形成网瘾,因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为了履行相关职责,家长要对孩子的游戏状况有知情权以及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孩子并不能以侵犯隐私为由拒绝家长的监控。
当然,孩子有合理游戏的权利。如果赋予家长所谓的“一键禁玩”功能,很可能产生对孩子的强制性权力——即使孩子是利用课余时间,合理玩玩游戏,都可能被家长粗暴地“一键禁玩”。这显然不利于孩子成长与亲子关系构建,还有可能逼得孩子铤而走险,盗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或许正因为如此,成长守护平台1.0版本受到了不少未成年人的抵制,2.0升级版则更强调“亲子互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旧版本的纠偏。
实际上,游戏平台满足家长对孩子合理的游戏监控权,能够减少因孩子在游戏中挥霍金钱而引发的纠纷。2014年,在美国,亚马逊被指控未能尽力避免儿童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通过移动设备购买移动应用中的付费游戏项目,导致产生了8600多万美元的未经授权费用。近日,该事件以亚马逊同意向家长退款收场。
在我国,虽然尚未有类似纠纷进入司法程序,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发布,该草案对家庭、学校、社会如何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着诸多规定。即便该草案仍处于审议阶段,但游戏平台有必要用草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要为杜绝未成年人形成网瘾担负起更大社会责任。
未成年人对游戏守护平台旧版本的不满,反映了当前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及权利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平等对待。各游戏平台在配合家长实现游戏监护权、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也有必要保障孩子的合理游戏权,不能简单粗暴地赋予家长“一键禁玩”权了事。首先,平台应充分保障游戏能够实现有效的实名制。离开了实名制,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平台对孩子的监管都将成为空谈。其次,对未成年人拥有的账户进行区别管理,规定每日最高时长,禁止上课时间、0点至8点在线,规定每日及账号消费上限。最后,建立有效的家长关联认证与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家长必须输入孩子账号、密码和提供孩子身份证号码才能实现关联认证。对多数家长而言,这显然难以做到,有必要作出改变,让家长只需上传自己与孩子有效身份信息及亲子关系材料照片即通过关联认证,并可以查询孩子的游戏时点和消费信息。只有用权利思维去思考,平衡家长和孩子的权利,平台才能营造出家长、孩子和社会多赢的局面。
编外谈:景区免票“排内”获赞(晨思)2014-04-28 |
手机一键举报 人人可成“微纪委”2015-08-07 |
刘 念:互联网防拐 是赞还是踩2015-11-23 |
“手机游戏花掉3万”当弱化逐利设计2016-02-17 |
莫小觑“腐败亚文化”的杀伤力2016-02-29 |
【科教时评】该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2016-06-10 |
该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2016-06-10 |
担忧职业打假不受保护的弦外音2016-08-15 |
“天价拖车费”不把发改委放眼里?2016-12-06 |
孩子玩游戏上瘾,责任在家长2016-12-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