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民教师誓词》向社会征求意见,正是要拨动社会的心弦,让社会听到教师对于公众的承诺,也让教师听到社会对于教师的呼声。
为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各地实践探索,教育部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建议、反复斟酌修改的基础上,制订了《人民教师誓词(征求意见稿)》,目前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开始,宣誓制度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从中央到地方,行政官员在任职前向宪法宣誓,既成为制度层面的礼仪形式,也成为社会感知其政治承诺和从政追求的一个公开途径。
教师不是公务人员,但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传统和鲜明精神传承的职业。千百年来,教师这个身份,一直承载着高度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期盼。教师这个群体,如何定义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理念,不仅关乎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水平和形象,更关乎整个国家的教育品质和民族的文化传承。
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民教师誓词》的制定,才显得如此严肃和慎重。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也要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建议、反复斟酌修改的基础上,还要再向社会征求意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表达意见并非是给誓词“挑刺”,而是要在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词当中,寄托社会对教师和教育最重要的要求和最重大的期盼。
教育是一项典型的社会事业。我们经常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教师和社会的关系,既在于教师要向社会公众传授知识、传递价值,也在于社会的呼声、社会的发展为教师的作为确立基点,指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职业,相反的,中国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之所以历久弥新,恰恰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群体,总是挺立在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从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到为国家培养“金字塔尖”的高端人才,就在这种“最需要”之中,师道尊严才成为了绵延不绝的社会风尚,保持了最持久的生命力。
“礼为情貌”。今天,人民教师的宣誓这种从制度层面构建的礼仪形式,绝非一道简单的流程,不是单纯地背诵几段话语,而是要由此确立职业的追求,唤醒内心的敬畏。《人民教师誓词》向社会征求意见,也正是要拨动社会的心弦,让社会听到教师对于公众的承诺,也让教师听到社会对于教师的呼声。
人民日报: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2014-01-10 |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2014-01-28 |
詹 勇:为“蛮拼的”中国加油2015-01-06 |
光明日报:时代需要这样的教育家2015-03-18 |
张 铁: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2015-04-16 |
人民日报:“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提醒了什么 2015-04-21 |
解放日报:是什么让你不敢“出去看看”2015-04-22 |
我在我思:一边梦想,一边生活2015-07-31 |
一边梦想,一边生活2015-07-31 |
平等之光,让我们相向而行2015-10-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