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师的誓词要拨动社会心弦
李琼
//m.auribault.com 2016-09-21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民教师誓词》向社会征求意见,正是要拨动社会的心弦,让社会听到教师对于公众的承诺,也让教师听到社会对于教师的呼声。

  为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各地实践探索,教育部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建议、反复斟酌修改的基础上,制订了《人民教师誓词(征求意见稿)》,目前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开始,宣誓制度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从中央到地方,行政官员在任职前向宪法宣誓,既成为制度层面的礼仪形式,也成为社会感知其政治承诺和从政追求的一个公开途径。

  教师不是公务人员,但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传统和鲜明精神传承的职业。千百年来,教师这个身份,一直承载着高度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期盼。教师这个群体,如何定义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理念,不仅关乎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水平和形象,更关乎整个国家的教育品质和民族的文化传承。

  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民教师誓词》的制定,才显得如此严肃和慎重。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也要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建议、反复斟酌修改的基础上,还要再向社会征求意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表达意见并非是给誓词“挑刺”,而是要在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词当中,寄托社会对教师和教育最重要的要求和最重大的期盼。

  教育是一项典型的社会事业。我们经常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教师和社会的关系,既在于教师要向社会公众传授知识、传递价值,也在于社会的呼声、社会的发展为教师的作为确立基点,指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职业,相反的,中国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之所以历久弥新,恰恰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群体,总是挺立在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从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到为国家培养“金字塔尖”的高端人才,就在这种“最需要”之中,师道尊严才成为了绵延不绝的社会风尚,保持了最持久的生命力。

  “礼为情貌”。今天,人民教师的宣誓这种从制度层面构建的礼仪形式,绝非一道简单的流程,不是单纯地背诵几段话语,而是要由此确立职业的追求,唤醒内心的敬畏。《人民教师誓词》向社会征求意见,也正是要拨动社会的心弦,让社会听到教师对于公众的承诺,也让教师听到社会对于教师的呼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