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师徒关系比较火。何为师?何为徒?师该何表?徒该何从?个人觉得,师徒关系,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师徒关系,师可以表述为师父,四句话来概括:“自幼父母双亡,多亏师父收养,教授一身武艺,任我江湖闯荡。”如《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与令狐冲、《神医喜来乐》里面的喜来乐与德福,再如,某某寺庙里的老和尚和小和尚。
这种关系,名为师徒,实为父子。从法律上看,算是一种收养关系。一个字可概括其本质就是“恩”,即养育之恩、教育之恩。这种关系奉行的理念,自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理论上讲,这种恩是偿还不完的,除非师父大奸大恶,否则徒弟与师父闹翻,自然是徒弟的不孝。
第二种师徒关系中,师表述为师傅,可泛指为带徒弟入门,教授徒弟一技之长的人。比如,带小工人的老工人,带新警察的老警察,带实习记者的正式记者。这种师徒关系,一个字概括其本质就是“情”,“情”指人情。旧时梨园,行规森然,用的是师父称谓,行的是父子之礼,但实则也应该属于这第二种关系。
既是人情,那就需要还。只是这人情究竟有多大,怎样能算还完?法律上没办法规定,只能取决于双方的付出,另外还要取决于各自心中的那杆秤。
第三种师徒关系,师可以称之为老师,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平时上学时接触的老师,学车的教练,也属于这种关系。个人觉得,大学里的硕博导师不在此列,应该属于第二种。这种师徒关系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如果硬要往法律上套,可以看作一种合同关系、服务关系,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谢”。
“恩、情、谢”就是我理解的三种师徒关系。
实践中,第一种、第三种往往不会出什么问题,出问题的几乎都是一个“情”字。因为,人情账,最难算!
比如,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么两种人,一种人是经常帮助别人,但却越帮心里越不爽,总觉得全天下的人都欠自己似的,时常挂在嘴边儿的,是这么一句话:“当初谁谁谁,我是怎么对他的?现在他是怎么对我的?”殊不知,别人其实对你也不错。
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总觉得一路走来,全靠自己,不欠任何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某某某,某件事,是帮了我,可某件事上对我也不好。”殊不知,别人给你九成好,你只记住一分坏。
说到底,一个人用来衡量人情的这杆秤是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肚量、德行和逻辑思维的。
所以说,师傅教出徒弟后,徒弟与师傅打利益交道,吃亏是必然的。但当师傅的,也不能一味索取,因为迟早有一天,人情是会用光的;而如果人情还完了,当徒弟的也没必要对师傅恶语相向,因为一些底线还是要有的。
既然曾经相爱,何苦互相伤害,二十年后再回头,一切皆是过往云烟。法律上,师徒关系真心没有法律效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随他去吧。
胡 涵:导师与学生断交,不太符合师生伦理 2015-09-22 |
王钟的:模糊的导师制,扩大化的导师责任 2015-09-23 |
如何看待“师生断交”事件 2015-09-24 |
【新闻观察】“研究生之死”别急着搭乘“道... 2016-05-31 |
“研究生之死”别急着搭乘“道德顺风车” 2016-05-31 |
郭曹冲突揭开了传统学徒制的疮疤 2016-09-07 |
相声界有必要重提“常氏家训” 2016-09-07 |
该谈法律时 别只谈道德 2016-09-07 |
郭德纲曹云金之争,该怎么看 2016-09-08 |
王宝强到郭德纲,伦理与现实的纠结 2016-09-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