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美好的道德追求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结合,结果很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就更违背学习传统文化的本义了。
《新京报》近日报道了有“读经少年”苦学十年最终却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悲剧。这些孩子在本该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龄,被家长送去“读经”,最后甚至连字都认不全,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了。“读经少年”的悲剧令人心痛,没把握住最宝贵的成长时期,他们想重新融入主流社会,恐怕颇为艰难。
这样的悲剧不只是发生在新闻里,在“国学热”的吸引下,过去几年有不少家长送孩子去读各种名目的“国学班”“读经班”“传统文化班”,暂不说这些培训班是否有效、开设的课程是否合乎规范,单从某些家长的盲目与疯狂的态度来看,我就常为这些孩子的发展和前程捏一把汗。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易中天曾说过,“男孩子小时候不调皮捣蛋,长大了没出息”。这观点虽有偏激之处,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孩童时代的玩耍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锻炼他们的运动才能。孩子们通过同辈交往能逐渐形成独特的性格,并且获取最简单的社交能力。有不少送孩子去“读经班”的家长觉得孩子太调皮,就认为这是“不礼貌”“没教养”甚至“没出息”,这显然太上纲上线了。
按照一些家长和“读经班”的理论,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沦丧,要保持内心的一丝不染,必须遵循远古圣贤的教诲。这种观念无疑是荒谬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该做出背离时代潮流的事情,现代人不看电视、不用互联网、不学习数理科学知识,这就会自绝于现代文明,这不是回归古典,而是退回野蛮和荒芜。曾有在“读经班”短暂学过的人跟我讲,有些进入青春期的“读经少年”,做起坏孩子的事情来比一般的坏孩子还要坏,打架、酗酒、抽烟样样通,甚至还带有一种“阴阴的坏”。可见,“读经”未必能让孩子们成为“圣贤”。
苦心孤诣培养孩子读经,最后却让孩子成了游离于主流社会外的边缘人,这显然不是家长的初衷。但是,当一个人被某种能自洽的理论光芒诱惑的时候,他也就无法维持理性了。在不少“读经班”的宣讲中,“成为圣贤”是他们的培养目标之一,这个愿景的确令人神往。其实,稍微懂点古典文化的人都知道,古代圣贤多“由凡入圣”,没有人是想成为圣人就成了圣人。孔夫子周游列国,宣讲学说却无人接纳,“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的学说在汉武帝后才被奉为经典,还在之后的两千年里被统治者不断利用、曲解、异化。
当然,有些家长也并非有这样高尚的追求,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在世俗成功中走一条捷径。说白了,就是利用“读经”,让孩子能迅速在“圈子里”功成名就、脱颖而出。事实上,这也是个别“读经班”所宣扬的目标。当美好的道德追求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结合,结果很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就更违背学习传统文化的本义了。
读经、读国学当然是好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大有裨益的,但“过犹不及”,凡事过了度就容易走火入魔。圣贤书要读,窗外事也不可不闻,读经可以成为现代教育的补充,但放弃主流教育而钻了读经的“牛角尖”,就是害人害己的事情。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转化成现代文化,就在于能有所扬弃,家长对此应该头脑清醒,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成长。“古典”“纯净”“圣贤”一类的虚幻理念,则是万不可取的偏执。
刘国强:多元化看待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2014-06-20 |
幼儿国学,意义何在?2014-07-15 |
魏英杰:孝敬节集体下跪,谁感动了谁2015-01-13 |
丁 刚: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2015-04-23 |
岳 乾:大学生课外阅读式微是功利化倾向...2015-07-21 |
徐宏洲:国学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2015-08-28 |
姜泓冰:找出“借读经济链”隐存的一环2015-09-09 |
别以为孩子只适合读“童书”2016-06-01 |
阅读经典更需尊重学习规律2016-07-15 |
奇葩夏令营2016-07-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