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基础教育只会刷题、应试、“摧残”孩子创新活力?这种认识落伍了。据媒体报道,随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上海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悄然改变。最新调研显示,上海逾七成公办高中建有创新实验室,研究性学习列入教学课时。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上海市“七成高二年级学生拥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让多元评价改革得到落实,让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
“中国古代游侠刺客形成原因和历代发展研究”“网络生成智能数字码替代邮票”“微生物对于食物垃圾的降解”“从两极看全球环境问题”……单看这些研究性课题的题目,就知道这些孩子在多大的空间里自由驰骋。有了这种大胆探索和多元评价,学生能够搭建起牢固的知识结构,并具备敢于想象、精于创造的发展能力,从而成为理想的“十字架人才”——十字形的“横”代表西方孩子的知识面宽,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强,以及独特的个性:“竖”则是指东方孩子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主义等优势。
注重创新发展、多元评价,可能眼下会对考试分数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愿意走出“分数崇拜”,真正落实研究性学习,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均衡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样的目标显然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正如上海市西中学学生徐瑞彤所说:“研究性学习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而且让我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多了一份思考,而这份收获是无法通过‘刷题’获得的。”
谈到研究性学习之类的创造力培养,不少地方都觉得不好下手,总担心这样做会降低学校的竞争力甚至升学率,毕竟整个教育大环境的状况摆在那里。他们仍将教育和课堂当作一个“圈”,囿于应试思维,强化题海战术,用单一狭隘的思维捆绑孩子,忽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孩子们同质化严重,少有活力与个性。在这种大环境下,上海市的率先改革和勇于尝试,树立了样本。
在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期待更多地方的教育管理者尽早摒弃改革畏难情绪,走出狭隘和功利化的思维定式,走向更为广阔的教育探索空间。只有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才能让更多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曹 宁:教贵在引领 学贵在创新2014-06-12 |
长江日报:就业选择也反映市场活力2014-07-28 |
江学勤:帮助学生决定自己的未来2014-09-05 |
曹鹏程:退学北大上技校勇气背后的追问2014-11-21 |
“科交会”为广州发展注入新动力2015-05-22 |
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2015-06-11 |
鼓励创业别轻视课程2015-11-19 |
吸引家长的真是特色课吗?2016-04-22 |
学要学到位做要具体化2016-05-11 |
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2016-07-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