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中学生:别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张秋达  
//m.auribault.com 2016-08-0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当前写作教学的无序、无力、无奈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此,我赞成杨先武老师在《警惕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见2016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第10版)一文中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情与技并重,只有将真实的思想感情与恰当的表达方法融为一体,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但鉴于中学作文训练的特殊性,也要防止教师进行写作技巧训练,就将之视为技术化而大加鞭挞的倾向。

  首先,考虑写作的应试属性。

  学生的作文大致分成为理想而写作和为生存而写作,前者是为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写,后者为赢得理想分数而写。毋庸讳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大多是围绕后者而展开。

  以高考作文为例。其作文的评分参照,不是“作品参照”。如果以作家的作品为参照物,就会出现大量作文,因为没有鲜活的生活,没有真挚的情感,没有灵动的表达,而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不以学生参加竞赛的作品为参照物。竞赛作文,如同作家的作品,特别强调创造性,最终的结果是一小部分考生赢得高分,不利于中学作文的健康发展。当然,也不能以平时的随笔训练来要求。平时随笔,不限内容、文体、字数,可以天马行空,独抒性灵就是一篇好文。

  高考作文,本质上具有应试性的特征。判定作文优劣得分高低,是以针对高考作文而制定的评分标准作为衡量依据,而且只能是这一标准。多年来,许多省市始终将高考作文评分一分为二,基础等级占50分,发展等级占10分。赋分标准多年不调整,有其合理和科学性,它体现一种写作的价值评判导向:突出基础,鼓励发展。事实上,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宜高估。就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结果来看,平均分大多在40~42分之间浮动。

  如杨老师文中所言,教学生叠加法、连接法、嵌套法、倒装法等技巧,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而言,毫无价值,但对一大批学生是有借鉴作用的,有利于改善应试作文的基本面,让写作能力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写出符合应试要求的作文,拿到一个较好的分数。

  其次,关注写作情景的特定性。

  当前的考场作文大多是任务驱动型的写作,考生需要完成多项指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优先考虑完成规定动作后,才考虑自选动作。在上述因素制约下,学生写作容易遇到诸多障碍,甚至陷入写作的僵局。

  再加上考试场景的特定性。理论上来说,考场上作文写作过程要保证一个小时,但事实,大多学生在40~50分钟之间。面对陌生的考场,陌生的监考人员,陌生的题目,要在如此短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表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多时候,需要翻拣学生的考前知识储备和平时的能力积淀,结合写作要求来进行改造,最终完篇。

  作为一名备考的语文老师,就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围绕写作要素,教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套路,不让学生瞎子摸象般地写作。否则,写作过程思维容易不稳定,导致文章出现“四不像”。特别是在论述类文章写作中,教学生一些模式、套路,看似呆板,但它符合议论文的写作常规,有效解决议论展开的路径,说其技术化嫌言重了。

  第三,正视网上阅卷的特殊性。

  网上阅卷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有其特殊性,尤其需要研究阅卷者这一特定读者的阅卷心理。学生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从阅卷结果来看,论述类文章获得一类卷有两类:一类是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作文;一类是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

  对此,一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多次语重心长地强调,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关注如下几点: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亮出中心论点;二、应分解出2至3个分论点,一定要层层递进;三、应加强说理;四、应少而精地用例;五、应把一个例子“切割”开来服务于几个论点;六、应抓住关键词,巧妙地展开,将道理说透。

  何教授的观点,看似有技术化倾向,但符合考场写作的特点。

  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是学生作文中要极力避免的。但是,思想的展开依赖一定的路途,也是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作文就其本质而言,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有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其技能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其训练方法不宜简单化,一刀切,否则会害了学生,后果严重。结合中学写作的教学实际,关注写作技巧的训练仍应是写作的一大任务。“作文是一门技术活儿”的说法,在很多时候,是没有错的。

  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是作文教学中的痼疾,一时难以化解。我主张从中学实际出发,既要着力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又要注重提高其应试水平。

  (作者为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