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失败的“涿鹿教改”,具象化的改革之困
朱昌俊
//m.auribault.com 2016-07-22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质疑声中行进了两年多,最终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辞职的方式结束。7月19日晚,涿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证实,涿鹿县当地官方已于7月5日发布消息称,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工作,充分尊重民意,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全面停止全县中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7月21日澎湃新闻)

  所谓的“三疑三探”,始于河南西峡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简单说,就是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只要稍微有一点现代教育常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种模式应该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应然的教育规律。可以说,涿鹿教改的失败,首先并非教改观念的失败,而更多是改革路径的偏差和大背景下的改革环境所决定的。

  改革失败的直接导火索,无非是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反对,然后当地政府根据“民意”对改革予以了全面叫停。站在现实角度,并不难理解部分家长对此项改革的顾虑乃至反对态度。因为在当前学生考核和升学体系难以摆脱“唯分数”论的背景下,提倡“三疑三探”式课堂教学模式,至少在效果被证明前,难免给人以“不务正业”、影响分数的疑虑。对此,一部分家长对于改革的抵触确实需要正视。但问题在于,哪有不存杂音和不同意见的改革?面对不同声音,改革是否就只能屈服于反对意见?

  这一点,身为改革推动者的郝金伦在事后所发出的声音,或许值得思考。他说,在遭遇部分家长反对后,当地政府的正确做法应是,找每个家长谈心,如果你就是想上传统的课程,我们就给你组织最好的老师讲,各取所需。你想上这种自主探究式课程你就上,也就说给予不同意见家长的选择权。然而,当地为了更快地平息事态,就采取了全面停止的方式。改革的成效与对错,需要时间来验证,何况是教育改革。显然,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当地政府为何在一遇到反对的声音时,就只能选择全部叫停,而不给出一个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两全其美的办法?

  从现实来看,当地政府的“保守”做法其实并不鲜见。它所直接反映的其实还是一种微妙的改革心态与氛围的问题。一遇到反对就叫停,一来可能说明改革者的立场本来就不够坚定;二来,对于部分地方主政者来说,较之于以合理的分寸去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改革仍向前推进,维护好既有秩序,“不闹出声音”,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观念。说得直白一点即是,维护现状比推进改革更为重要,在不少官员眼中,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正确”。与此形成呼应的是,正如郝金伦称,90%的学校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自认为受害的成了叫嚣者,受益者却大多沉默”。改革的反对声音通常被放大,而受益者或是支持者却失声,这种生态所对应的改革博弈机制和氛围的扭曲,已然值得反思。

  对于涿鹿教改的另一个指摘在于,改革需要凝聚各方的共识,但若缺乏权力者的推动,改革几乎就寸步难移。而每一项改革从来都需要具有改革理想和情怀的关键人物发挥关键作用。所以说,与其指责改革中关键人物的作用,不如好好反思,为何缺乏了行政力量的推动,改革就更容易陷入知易行难的尴尬,这样的改革路径偏好或说困境到底该如何破?

  失败的“涿鹿教改”,不妨说是当前诸多领域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过是将改革的困境具象化的展示了出来。“三疑三探”的失败,固然有其具体的原因。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涿鹿故事背后所对应的改革环境与改革心态不改,不只是涿鹿,也不只是“三疑三探”,我们或还将尝到更多的改革败果。最后,还需要提醒的是,“涿鹿教改”虽然失败了,但改革对于具有改革魄力和行动力并有担当的为政者的需要,从来不会缺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