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职称制度改革,只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我们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评价政策,不拘一格“评”人才,让不同职业身份人才都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待遇,从而构筑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被称为职称评定“三大标配”的职称外语、计算机、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住了县、乡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手脚,为社会所诟病。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文件,明确要求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做硬性要求,同时,参加职称评审时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不作要求。可以说,这是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的又一有力举措。
对个人来说,职称评定是件大事,与工资、福利等待遇密切相关。此前,我国职称评定与外语、计算机水平及论文发表篇数等直接挂钩,让不少人产生抱怨。比如,职称外语,不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虽跟外语不搭边,却又必须有通过职称英语考试的相关证明,若通不过,就无法晋升,得不到公平的职业待遇。与此同时,职称外语考试的存在,又在无形中催生了“考试经济”,形成灰色利益链。
外语和计算机当然不应该成为职称评定的绊脚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职称制度改革在国家层面已经启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我国选择教育、卫生领域先行实施改革,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分强调论文”的现象。而在地方层面,重庆等地已先走一步,在“合理设置论文条件”“调整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范围”方面终止了此前的“一刀切”。今年,中共中央又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这些都说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已走在路上。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改革职称评定,不应止于将外语或论文发表脱钩,还要去除落后的评选机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业创新成为发展新动力的当下,不拘一格育才、引才、评才、用才显得更为迫切。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对人才评价进行分类改革,改变过去那种不分地区、职业、层级和年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政策弊端,重视发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活力。
职称制度改革,只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终的目的,是给各类人才明确的“信号”,是要给市场和管理者明确的“导向”。时代的变革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应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评价政策,不拘一格“评”人才,让不同职业身份人才都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待遇,从而构筑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宗新凯:“一为不善,众美皆亡”2014-08-25 |
蒋维祥:“无论有何客观原因都要追究”,好!2014-08-27 |
柏木钉:做“伯乐”还是当“农夫”2014-09-05 |
熊丙奇:让好教师绝望的大学,办学价值何在?2014-12-25 |
董洪亮:新年景,新期盼2014-12-29 |
“全球最大医院”如何体现公益性?2015-06-03 |
禄永峰:大气污染防治应列入绿色GDP考核2015-07-01 |
科教时评:“论文至上”的泡沫该挤了2015-07-10 |
“论文至上”的泡沫该挤了2015-07-10 |
涂洪长:让屠呦呦PK黄晓明是一种危险的逻辑2015-10-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