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育公平不等于机械分配资源
刘文嘉
//m.auribault.com 2016-07-07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教育是“树人”的事业,最应秉持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是为了一种机械的分配方案而牺牲单个孩子的权益。

  “邯郸生源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到邯郸市域以外地区高中和初中学校就读,凡是私自到外地就读的学生,一律不予办理学籍转移手续”:“邯郸生源中考生私自外地就读,后果很严重!”

  日前,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连发两个“紧急通知”,禁止中学生到外地读书。面对学生家长的争议和网络质疑“与衡水抢生源”,邯郸教育局回应称,这是为了落实河北省教育厅规范招生工作精神,“目的是防止学生来回无序流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这句回应应该是实话。邯郸面对的是正定中学、衡水中学这样的名校,和全国许多普通的二三线城市一样,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源外流地。无论从邯郸自己教育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河北整个教育“大盘”来讲,教育部门都希望能避免这种自然形成却畸重畸轻的分配和布局,将学生和学校按合理比例匹配起来。但问题是,机械分配、紧急制动,只能伤及权利、违背公平。

  异地就读不同于异地高考,在哪里受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行为自由和学习自由,不能被任意剥夺。更何况,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里明确规定,学籍管理实行“籍随人走”,如无违规情况,地方教育局又以何依据规定“一律不予办理学籍转移手续”呢?

  与理不合,于情也不符。正像报道中所说的,有的孩子父母已不在本地,难道要和父母分开人为“制造”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已经通过自主招生考上外地中学,难道还因为一个毫无政策延续性的紧急通知就人为失学了?教育是“树人”的事业,最应秉持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是为了一种机械的分配方案而牺牲单个孩子的权益。

  邯郸禁止学生“私自外地就读”是一个缩影,在教育资源不均的大背景下,体现出一种公平性悖论。即,为了达到地区之间、甚至一个城市之内不同区县之间教育的均质化发展,实现一种招生数据上的平均,而进行了机械化的统筹和分配,最终指向了和公平相反的方向。这可以看做是面对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矛盾做出的无奈之举,但却和现代社会自由流动的趋势和家庭的教育选择权利产生了抵触。

  另有一点也值得说说。“紧急通知”被家长称为“霸王条款”,不仅因为其内容有违情理,也因为它的方式和措辞令人反感。“私自××”“后果很严重”,字里行间透漏着傲慢和“在上位者”的姿态。如前所述,邯郸教育主管部门有其理由和难处,但这两个通知明显没有为自己赢得被理解和可沟通的机会。方案机械、措辞傲慢,防止“无序流动”的效果真可能实现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