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神童”试验不过是揠苗助长
堂吉伟德
//m.auribault.com 2016-06-3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9岁女孩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应是必然。10余岁甚至更早参加高考,把学习时间一再压缩,属于非常手段,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实为揠苗助长,不但无以获得预期效果,反倒会对未成年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是一生的伤害。

  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的是,为了使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若不尊重客观规律,仅凭主观意愿和热情去蛮干,那么实际效果就会与愿望相反。“伤仲永”的教训则说明,连方仲永那样天赋异秉的人,若没有长期的积淀和积累,也必然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项有关1952年以来各省份“高考状元”的去向和职业分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状元”们学术成就较高,却不善经商从政。进入职场后,他们虽然大多打拼到白领阶层,但是,成为出类拔萃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偏少,其成才率低于社会预期。而绝大多数小“神童”,最后更是“泯然于众”。这都是浮躁与功利之下,对教育规律的忽视所造成的恶果。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时下在校教育的时间安排,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个阶段的设计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虽然通过效率的提升,可以适当减少在校学习时间,然而却不能随意跳跃和跨步,更不能未经科学的验证与评估,想当然去打造所谓的“神童”。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已属不智,还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进行推广,以图达到商业化的目的,就不仅是一场闹剧,更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悲剧。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一些家长打着“反应试”的旗号,对孩子进行非科学化的家庭教育,“虎妈狼爸”和“棍棒式教育”大行其道。时下,“神童”式的揠苗助长,又以“9岁参加高考”的方式呈现,并赚足了舆论的关注度,虽然属于个案,然而背后的原因值得探析。恰是时下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对未成年人权利的忽视,造成了较为普遍的教育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立人格以及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尊重孩子自身意愿,家长不能将自身意志进行强加。忽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短板。“神童”之类的拔高,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无论基于个案本身,还是普遍性适用原则,对“神童”试验的揠苗助长行为,都应给予坚决否定,并由此形成统一的舆论导向和教育原则,从而让此类闹剧不再重演。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