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语文选材不能呈现单一文化性,需要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干的基础上,有意识遴选其他文化圈作品,让学生有机会在本国文化习得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比较。
据报道,从201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学科起始年级将使用新编、修订教材。即将使用的这三科教材到底会修编成什么样子,成为教师、家长、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实,每次教材修编都会掀起波澜无数,其中最牵动人心的无疑是语文教材,其一举一动都会被评头论足。最近,有媒体记者对语文教材的修编进行采访,并用“增减换留”描述了此次语文教材的修编特点,回答了许多关注者内心的一些疑问。但语文教材修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分析和梳理,教材编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还要努力破解以下难题:理性思考和解读教材修编的必要性;把握时代脉搏,呼应时代需求,遴选适合内容;用开放解读来应对封闭文本;在文化比较中让学生获得文化自信。
为何语文教材的每次修编都会引发极大关注,而且常常颇有争议,难达成共识?其缘由颇多,既有教材的本质属性使然,也因为大家对语文教材期望颇高。但还有一个缘由需要关注,在国内,语文教育基本上等同于母语教育,一套语文教材实质上是在承载母语的工具功能本身以及背后厚重的文化,这一点与国外不同。相比之下,中国的语文教材既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一身,又要融古通今,其修编难度可想而知。
整体来说,这次多版本的语文教材修订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兼顾了多方诉求,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保留了红色经典篇目,删减了部分篇目,更换了部分内容以体现时代变迁,但从教材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来看,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材是承载知识群的纸质文本,这决定了教材的形态只能是静态文本。从教材修订的长期性来看,当前的教材只能是“半成品”或者“中间形态”,因为是中间产物,所以教材必须要符合所处时代的基本要求,即满足时代性。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如前所言,教材的修编只是“静态手术”,是对静态文本的修剪,要想达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从学生逻辑出发反观语文教材的价值。学生逻辑思考文化传承有几个阶段:从文化了解到文化习得,从文化习得到文化比较,从文化比较到文化自信。从这方面讲,语文选材不能呈现单一文化性,需要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干的基础上,有意识遴选其他文化圈的作品,让学生有机会在本国文化习得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分析,在分析中进行判断,在判断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孤立、单一的文化作品要么导致文化自负,要么导致文化怀疑,而文化自负或者文化怀疑会一步步消解文化的正导向功能。
(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科教时评:语文教材修订要创新还须慎重2014-06-20 |
语文教材修订要创新还须慎重2014-06-20 |
“小学语文教材西化”是个伪命题2016-04-29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2016-05-24 |
语文教材修订是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2016-05-24 |
对语文教材修订不妨淡定些2016-05-25 |
对语文教材修订不妨淡定些2016-05-26 |
语文教材修订是进步还是退步?2016-05-26 |
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2016-05-27 |
优秀传统文化该大大方方走进教材2016-05-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