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小学生养蚕不能“只看不养”
三九木
//m.auribault.com 2016-05-1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有媒体报道,为了配合完成书本上的相关课程,杭州近2万名小学生被要求养蚕体验生活,可家长们却为寻找桑叶伤透了脑筋。学生做养蚕作业的小区桑叶被摘光,有些家长不得不采取偷摘或是网上购买的方法,更有甚者不辞劳苦驱车几十里到城外寻找“蚕宝宝”的珍贵口粮。有些家长还因此在网上呼吁:城市绿化为什么不能用桑树?

  让孩子们养蚕本是好事,对孩子来说,的确不失为难得的课外教育方式。可如此优点多多而又有着一定历史传统的教育方式缘何令家长头疼?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桑叶来源的严重不足。桑叶真的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吗?

  实际上,单从寻找桑叶来源来说,养蚕这一本应属于学生独立完成的体验式作业已经扩大成一个家庭的共同任务,所有和养蚕有关的负担都已分解到每个家庭成员身上,这实际已经稀释了这一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失去了全程参与,任何实践活动对于孩子来说,其意义都会减少。培育孩子对养育生命的认识能力和道德责任,绝非仅仅是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蚕宝宝”由小变大,而应该是加大其对细节的关注,尤其要注重培养其在出现问题后的解决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要求家长参与完成的所谓“亲子作业”,这些“亲子作业”的普遍缺陷在于,强行让此前并未参与孩子学校教育过程的家长,突兀地加入到某些个别环节中,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并非合作关系,而是“各负其责”,毫无交叉。令人担忧的是,家长的资源还往往在成果实现中占据较为关键的位置,本来应该是辅助角色的家长反而成了这些“亲子作业”的实际完成者,如此说来,这样的作业有何意义?

  我们应该看到,集中养蚕暴露的是当下素质教育方式中的同质化问题。小学时代正是培养孩子个性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应该根据其不同性格和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如今,他们的书本知识学习趋同,本应方式多样、形式活泼的课外实践又如此集中统一,甚至未来得到的结果也几乎类似,这样的结果岂不是与我们开展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初衷完全背离了吗?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