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校长这样批评一位语文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写什么散文小说,这是不务正业。闻之,笔者倍感惊讶。
如今,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划,学校多措并举,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可或缺,“非专业”素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们既要关注专业发展,又应重视“非专业”成长。
这种想法,缘于笔者对自身成长的反思。身为教师,在从教中总会受到自己老师的影响,有他们的影子。教笔者初中语文的储老师,课上得有点呆板,总是识字、解词、造句、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有时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念教学参考书。但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储老师会时不时拿出自己发表的文章和楹联,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教笔者中师历史的戴老师,上课非常精彩,但更人难忘的有三:一是可以左右手交替书写板书;二是篮球场上投篮精准;三是联欢会中的“海豚音”演唱。
客观分析,储老师写文章和楹联的“专业素养”,戴老师“精准投篮”和“海豚音”的“非专业”素养对笔者的成长影响都很大。其实,不少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不是自身的“专业”,而是看似与专业无关的“其他”;育人的高超之处不在于“专业”素质,而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非专业”素养。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关注教师“非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自身也应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提升“非专业”素养。在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今天,教师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不可替代。教师的文化底蕴表现在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从实质上说,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所以,对文化的追求应成为教师的自律和自觉,而教师的“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只有双方都得到提升,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师”。
教师暑期打“短工”绝非“长策”2014-06-26 |
刘天亮:当教师无须像月亮那样借光2014-09-10 |
光明日报:及时兑现教师工资是政府义务2015-01-20 |
“小学教授”彰显教育现代治理能力2015-09-10 |
给老师的最好赞美是信任2015-09-10 |
张胜磊:教师是雕塑学生心灵的艺术家2015-09-10 |
常 江:网络文化的沉溺,带来现实虚无的狂欢2015-12-18 |
周理松:第一学历门槛不应成为选用人才障碍2015-12-30 |
两会的教育议题凸显了公众关切2016-03-18 |
优质课本身无罪 关键是执教态度2016-05-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