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寄宿学校的惩戒术既违背教育规律,又收到了一些相反的效果。仅仅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现象来研究,已然归于失败
在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农村教育半壁江山的宏观背景下,在寄宿乡校演变成为略带福利色彩的资格竞赛游戏中,寄宿制学校中的中国子代们究竟遭遇了何种复杂的校园“惩戒术”,以至于日常管理从“直接惩戒走向间接惩戒直至故意无视;在此基础上政府主导推动的自上而下分解式关爱体系又如何屡屡受挫,以至于需要重新反思和检讨:对这群寄宿制学校中规模庞大的中国子代们,如何实施有效的成人世界的关爱(5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上述一段文字,来自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研究者深入剖析了农村寄宿学校中师生的生存状态和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方式。人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手段匮乏,一方面是学生们频频越界,另一方面是老师不得不开发出一些不合常规的惩戒手段,比如“在三人以上的违规事件中,往往采取交叉惩戒的方法来‘长记性’,如第一人打第三人,第三人打第二人,而第二人打第一人”。
如此奇特的惩戒方式或许是教师的迫不得已之举,但在实践中又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正如一名学生对研究者所说的:“没有个处分、警告啥的,都不好意思在兄弟帮混。”可以说,寄宿学校的惩戒术既违背教育规律,又收到了一些相反的效果。仅仅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现象来研究,已然归于失败,如果再和校园欺凌频发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对于这种校园惩戒术就有必要进行彻底的反思,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校园欺凌的种子。
吊诡的校园惩戒术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让学生们更听话,而且进一步催生了学生世界江湖化的倾向:“如兄弟帮、霸王团等底层孩子抱团取暖所形成的灰色次文化共同体,也对官方的‘处分’和‘警告’悄然赋予了另外一种‘英雄主义’的文化内涵”。可以设想一下,在这样一种不伦不类的文化氛围中,校园欺凌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研究者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各种问题的翔实调研充分说明,校园欺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现实土壤中长出来的恶之花。长期以来,社会各界都将目光过多地集中在了名校、重点校之上,甚至衍生一些明星学校、超级学校,对于其他学校则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投入,以至于师生之间都逐渐在无人问津的状态之中,听凭惩戒与反惩戒一步步走上歧路。当重点学校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的时候,非重点学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非重点学校却开始了江湖化之旅。学生们忽视惩戒和规则,有家长甚至说:“反正也没几个能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大部分都要出来在社会上混吃喝,在学校里不犯点错误将来怎么能混社会呢?”教师们也未尝不这么想,于是随意开发和设置惩戒手段。相关报道表明,不只是在农村教育中,在城市中也一样,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缘自于学生们中间存在一个隐蔽江湖,和成人的世界有所交集又不尽相同,那些最终曝光出来令人震惊的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偶然发生的激情犯罪,而是具有相应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治理校园欺凌,必须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待问题、采取对策,光靠专项治理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运用法治手段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对校园欺凌斩草除根。
胡宇齐:毫不留情将邪教斩草除根2014-06-06 |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2016-05-10 |
治理校园欺凌“单兵突进”仅是第一步2016-05-10 |
惩治校园欺凌,板子该打在何处?2016-05-10 |
“校园欺凌”是该管管了2016-05-10 |
【新闻观察】治理校园欺凌别局限于校内2016-05-11 |
治理校园欺凌别局限于校内2016-05-11 |
治校园欺凌长效机制更重要2016-05-11 |
快评论2016-05-11 |
治理校园欺凌教育预防为上策2016-05-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