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科技部上周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下称《基准》),不想却引来一群科学家集体“挑错”。24日,来自中科院和高校的八名科学家在科学网和“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上联合署名撰文,指出《基准》存在一些“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是第48条中“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违反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4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无缺的,公共文件也不例外。不过,一份酝酿多年、数次征求意见而且属于规范性文件的《基准》,被科学家联名“挑错”,却值得我们思考。科学家联名挑出的三类不妥之处是:一,某些条目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不严谨之处;二,某些说法本身存在很大争议,远非学术界的共识,甚至与现代科学认识有明显的冲突;三,有些内容似乎不宜全部纳入科学素养。
众所周知,严谨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但从8位科学家指出的三类问题来看,《基准》似乎与“严谨”有较大偏差。这种现象出现在科技主管部门的文件上,让人有些不太理解;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有益还是会产生误导,不免也让人担心。尤其是,该文件之前有过三轮修改完善,既有各领域专家参与,又有地方科技部门参与,还征求过社会意见,结果正式文件却遭遇“联名挑错”、网友讽刺,究竟是何原因?
上周印发的《基准》,是不是相关工作人员搞错了,把一种意见稿当成了最终定稿,然后正式下发?假如是这个原因,说明文件出台在程序、把关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会不会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没有人指出《基准》中的三大类问题?假如是这个原因,或说明多次征求意见仍然不到位,尤其是掌握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参与度不够。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8名科学家指出的这三大类问题,文件制定者或许早就意识到了,或者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早就被发现了,但有关拍板者仍不认为这三大类问题是问题。显然,真实原因只有文件制定者最清楚,期待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如果确实是文件内容有问题,应该及时“回炉”完善。但如果不同意“联名挑错”的说法,也应该进行公开辩论。
即便“联名挑错”的说法未必正确,但这种敢于公开质疑的科学精神值得鼓励。而作为一份科学方面的文件制定者,更要以一种严谨、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各种质疑,即以充分的科学依据来回应每一种质疑;如果真有错,就立即改。这样一来,才能提升公民对科学的兴趣,继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另外,此事也提醒每个制定文件的部门,即便不能做到完美表述,也尽量要减少常识性错误,而减少错误的有效办法,一是充分征求民意;二是拍板、印发环节要严格把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很多公共事务需要专业挑错,希望每个领域的专业工作者要敢于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东西大胆挑错。此外,还应该用制度来鼓励、保障专业挑错、社会挑错。
大众日报:倒贴路费领房补是权力报复2009-09-22 |
中国青年报:我们当丑恶痛批,他们当经验交流2009-04-23 |
中国青年报:我们当丑恶痛批,他们当经验交流2009-04-23 |
敬一山:警惕“成龙式表达”2010-08-30 |
徐 锋:近20万条民意能否撬动个税法杠杆2011-05-09 |
赵民望:垄断不破民间资本难活2012-02-16 |
吴睿鸫:收入分配方案不能绕过全国人大审议2012-05-14 |
城镇化应多听听农民的声音2013-05-16 |
姜 洪:解决“钉子户”问题来一次听证如何2015-03-25 |
中国青年报:我们当丑恶痛批,他们当经验交流2009-04-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