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老师为何能用“挂科”威胁学生?
解欢
//m.auribault.com 2016-04-18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昨日中午,一条“城院老师当场让学生砸了手机,不然就挂科”的微信刷爆了朋友圈。这条微信配有的视频中,一名穿灰色衣服的女生将手机使劲砸向地面。14日下午,记者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宣传部负责人求证,该负责人表示,视频属实,“这名老师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但这次的做法确实过了,学校将会要求该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作出相应赔偿。”(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有这么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话虽然糙些,但道理不糙。现在,老师的职业身份已经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还是掌握学生能否顺利升学毕业的大权者。“不然就怎么怎么样”似乎成为了老师的口头禅,并且伴随我们的学生生涯。小的时候是“不然就请家长来”,长大了上了大学变成了“不然就挂科”。而事实证明,这样的话还真是有效,小朋友们不敢调皮了,千来块的智能手机这位女生说摔就摔了。

  学生总是特别在乎自己的分数,他们会为了高分欢呼雀跃,会为了低分黯然失落。说到底,分数,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数字罢了。他们之所以会执着于此,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数字,数字对他们有特别的意义,而是因为分数的背后代表的厉害关系——毕业、升学甚至意味着能不能找一个好工作。

  可是分数真的那么有效吗?它真的能准确地反映一门课教授的成功与否吗?不能。我这门课得了60分,就意味着我只学到了老师教授的60%的内容吗?好像也不对。分数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间接地反映出上课的听课情况,但也不见得十分公平。大学的课程成绩有三个分数,一个是平时成绩,一个是期末成绩,最后一个是综合了前两项后的成绩,这才是最终的成绩。在决定最终分数的前两项成绩中,都有一些没法用标准去衡量的因素。举个例子,在平时成绩那一环,老师可能认为这个学生每次都坐第一排,老师对他有印象,所以给个高分;那个同学从来不回答问题,老师不记得他,给个不及格。实际上,坐第一排的学生也不一定很认真听课,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不认真听课,也许他只是胆怯,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罢了。

  摔手机的这位女生很在乎自己的分数,却不一定在乎自己学到了什么。她既然在课堂忍不住玩手机,就证明这堂课没有比手机更吸引她,换言之,她可能根本不想听这门课。“不摔手机就挂科”,在一时是起到效果的,姜老师这次课甚至姜老师所有的课,这位女生可能都不敢玩手机了,但能不能把课听进去,把知识消化,那就不一定了。

  笔者以为,大学应该与高中以前的教育不一样,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说得小些,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以后有能力在社会生存;说得大些,是为了培养国之栋梁,为了社会的进步。大学教育不应该像以前一样,整天为了眼前的分数斤斤计较。如果说高中以前的应试教育只是做个跳板,让学生能考个好大学,那么上了大学之后学生却为何还在为分数、为挂不挂科斤斤计较?大学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如果想真正地避免大学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大学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就需要一些改革。一些指标都要客观化,尽量减少老师因为个人的主观判断影响学生分数的情况。如果没法做到完全客观,那么引入一些参考材料就是必要的。比如说小组作业中,组内互评的成绩,当然也可参考学生对自己的本门课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的大学成绩评定方式,最终使学生不再把眼光放在当前的分数上,而是学习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