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教育部发文称,从2017年起,EMBA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组织EMBA招生考试。教育部还对招生纪律、合理定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杜绝“培训班”式、“放羊”式的培养方式,严禁“花钱买学位”。这一动作在行业内引发了不小“地震”。(4月11日《北京青年报》)
自主招生的EMBA,长期以来成为高校某种意义上的“自留地”。不需要经过全国统考,招生对象是政府、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让这些社会精英继续接受高等教育,采取一种有别于普通类型的招考选拔方式,有着良善的初衷。
然而,脱离了招生计划的硬性指标和统一考试的分数标准,EMBA不可避免会上演 “变形记”。那些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具有深厚的社会资本;在招考过程中,人情、面子、关系、权力、利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运作逻辑,为暗箱操作提供了生存空间,让其沦为“花钱买文凭”“找关系上学”的重灾区。
不论是“培训班”式、“放羊”式的培养模式,还是不上课或达不到规定课时而获得学位,抑或降低标准授予学位学历,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的潜滋暗长,让其嬗变为一个利益勾兑和社会交换的“名利场”。受教育权利“地势”的低洼不平,不可避免会影响老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手段,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EMBA成为“少数人的游戏”,显然助长了利益固化和阶层板结:“宽进宽出”不仅损伤了教育公平,也降低了高等教育质量。更为关键的是,它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平教育的疑虑——人才选拔更多地应取决于考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而不是人脉、关系、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本。
那种“混学历”“买文凭”的做法,说到底是一种投机取巧。那种借机圈钱、乘机“创收”的做法,也折射了某些高校价值追求的迷失。EMBA尽管收费不菲,收益却不低——既能拿到学位帽子,又能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实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当“花钱买学位”成为一笔划算的买卖,当学位成为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EMBA背离公众期许,不可避免地在社会声誉上遭遇“差评”。
EMBA本身并没有原罪,不能将所有板子打在它身上。可是,权力、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对其进行了过度干扰和腐蚀,让它在功能上发生了变异。“EMBA全国统考”旨在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举措减少寻租空间,给其招考与办学戴上“紧箍”。 “EMBA全国统考”即使不是最好的方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当市场化运作方式失效,公共部门有必要进行规范与重塑。
新华网:媒体重视慈善,慈善将面貌一新2008-12-31 |
新华网:媒体重视慈善,慈善将面貌一新2008-12-31 |
南 辰:“低标准”车改也要走群众路线2013-07-29 |
乔新生:公车改革是实践活动的风向标2013-07-30 |
烨 泉:指纹入证,以唯一性提升人口管理效能2013-08-15 |
堂吉伟德:“小留学生”大热应成教育改革契机2015-11-10 |
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2015-12-16 |
孟 飞:P2P行稳才能致远2015-12-16 |
阎 雨:北京治堵要以疏为纲2015-12-17 |
让教育基金的公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16-03-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