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别让“以罚代教”毁了教育初衷
曾青
//m.auribault.com 2016-04-11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4月9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向华商报反映,最近学校有个“抢钱”规定让他们受不了。一旦违反规定,就要面临相应的罚款。“上课回答错问题罚款10元、挂科三门以上罚款100元等,反正不合理。”对此,校方表示,以罚代教的方式明显不对,必须纠正。(4月10日《华商报》)

  诚然,老师们采用“以罚代教”的方式大多是出于鼓励学生努力上进的目的,但这其中也不乏心怀杂念、败坏师德的人。而网友们大多则认为,“以罚代教”是个别老师为了一己私欲而实行的教育方法,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好,其实质则是另一种“赚钱方式”。究其原因,除了个人道德素质低下,教师职业“付出多、酬劳少”的现实情况也有可能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笔者看来,比起争论上述新闻中老师的师德,“以罚代教”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更值得人们反思。其实,不光是部分老师,很多父母也喜欢将“以罚代教”运用到教育当中。在孩子、学生犯错之后,教育者无法借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改正和提升,只能通过物质化的罚款、生理惩罚等方式解决问题,殊不知这种行为早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人都会犯错,教育的作用就是指导每个人积极地改正错误并不断完善自我。而对于处在人生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教育更应该得到正确的认识和体现。“以罚代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深了学生对错误行为的印象,但学生从惩罚中学到的只是“下不为例”。

  惩罚只能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却无法学到“应该怎么做”,并不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自我完善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同时,惩罚方式不当也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反叛、态度消极、行为退缩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其次,“以罚代教”对正确和错误的物化,也很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所有行为被区分贴上“奖励”或“惩罚”的标签,而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以罚代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存在的诸多弊端着实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是为了个体的更好发展,教育者们也须不断探索和寻找正确合理的方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