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道阻且长!
张剑
//m.auribault.com 2016-03-25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几乎每所大学最骄傲的都是它动辄百万册藏书的图书馆,能感受、分享高校的图书海洋,是不少市民的心愿。虽然早在2012年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时,就有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消息,但是近日记者走访清华、北大等高校图书馆发现,普通市民进馆借阅图书依然门槛诸多,甚至困难重重。(3月24日《北京晚报》)

  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当下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民想进大学图书馆借阅遭遇重重门槛的现象都会持续存在。对于此,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其直接的理由便是高校图书馆的运行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它是不折不扣的公共资源,向公众免费开放,是其应该尽到的义务。而另外的方面,高校又是包容开放的地方,其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内在属性也在另外的层面决定着其必须将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拿出来与社会共享。

  表面上看,这些说辞好像无比正确,也足以支撑起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开放的结论。但揆诸现实又不难发现,这忽视了具体实际的论证支撑其实充斥着诸多的乌托邦元素,它既不切实际,操作起来又没有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属于公共资源,这没什么错,但其公共资源的属性并不一定代表着它就必须将自己奉献出来全民共享。在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学科门类越来越健全、资源利用越来越专业化的当下,公共资源的第一责任当然是完成其属性决定的内在任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讲,为本校教学、师生科研提供资源供给上的充分保障是其第一要务,如果因开放导致其服务对象都要发生改变,这不但违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本义,也不利于高校的真正发展。

  或许有人会反驳,高校图书馆的部分图书资源好些年也不曾被师生利用过,与其闲置,倒不如将其共享以服务更多的人。这听起来振振有词,实际上却是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高校图书馆与承担借阅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划了等号,因为高校图书馆不能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替代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更为重要的是,当下很多高校的图书资源,尚还不具备迎接社会读者的能力,不管是馆藏资源还是座位资源,都难以承担起接待社会人群的任务。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汹涌而进的人群只会给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事实上,在电子资源获取愈加方便的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更应该向电子资源上进行转变。但这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不管是高校诸多馆藏资源的影印电子版,还是电子资料库的数据资源,它们都关涉版权,未经允许,也是不能私自向外开放的。如果职能部门能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努力将其破解,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向外开放便不是一个梦。同理,如果这样的现实难题都没有被解决,那么,一味要求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便是不负责任的想当然。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