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让农村孩子从两会看到未来
舒圣祥
//m.auribault.com 2016-03-07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更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一句“挣钱顾家两不误”赢得了很多掌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段落,报告提出,“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听到这句话,让人不禁想起了大概半个多月前,那个对父母嚎哭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的7岁小男孩。过年短短几天后,父母又要返城去上班,孩子拉着车门哭闹不止,戳痛了公众的泪点,刺痛了社会的神经。留守的乡村,留守的孩子,这几乎是一代人的成长背景,等到他们长大,缺少陪伴的童年,难免成为孩子心中的伤疤,成为某种社会问题。

  所以,“挣钱顾家两不误”虽然朴实如家常,却是一个重大的民生课题。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让更多农民工可以在家乡创业、在家门口就业。这在宏观叙事里,是区域经济的均衡,是城乡差距的缩小;而在微观的层面,亲情可望不再远隔千里,家庭可望不再长久分离。农村孩子在很多方面与城市孩子相距甚远,但是若能免于孤独留守,就已是最大幸福。

  在“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问题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落后乡村着墨很多,比如“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比如“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比如“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而对农村孩子而言,读书更似唯一的出路。教育的不公平意味着机会的不公平,而机会的不公平意味着命运的不同。我们期待这样的报告话语,能够在实践层面更多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向农村孩子敞开。农村孩子的美好未来,相当程度上正隐藏在对教育公平的翘首企盼里。

  有人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一个蓝领的时代正在快步走来。确实,相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学门好技术找个好工作,似乎还要更为靠谱一些。但是,这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已经被改写,不如说“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新的内涵。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地已经立下军令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更多农村孩子可以跳出农门,无疑是很重要的扶贫手段。因为,盼着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共同期待。

  当然,“毕业即失业”的,很多都是农村大学生,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同样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贫困代际转移现象。“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国家层面向来重视,个体层面更没理由灰心丧气。

  从留守的童年,到短板的教育,再到艰难的就业,农村孩子的情感慰藉,他们的人生登高之路,需要在两会中看见更加美好的未来。而现在,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已经上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