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报道,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一条街上甚至有多名博士生。笔者以为,一个小乡村居然培养出那么多的大学生,有力回击了当下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读书无用论”。
而今,我国教育整体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双重冲击下,尤其在“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下,乡村教育日趋式微。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不断衰亡,优质生源逐渐流失,优秀教师严重稀缺,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成为新时期乡村教育的痛点。但是,河南卫辉这样一个“大学生村”,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坚守的力量。正是这样一份坚守,一批批孩子走出乡村,成为国之栋梁、社会精英。
知识改变命运,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激发无数乡村孩子“跳龙门”的动因,而21世纪后,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却成了许多村民心中新的疑惑。不可回避的是,读书并不一定带来高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甚至几年大学下来,不少家庭可能“因教致贫”。究其原因,是大学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短期内待遇还不如进城务工人员。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可喜的是,薛屯村没有陷入“读书无用论”的认识误区,村民们依然坚信读书能让孩子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以改变命运。如报道所言,“在这里,家家户户比的不是吃穿,而是看看谁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其实,就是这种朴实的坚守使一批批大学生从乡村走出,甚至在撤点并校过程中,这个乡村的学校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建了,这足以显示当地对乡村教育的重视。
“大学生村”的形成固然离不开乡村领导的重视、家长们的“攀比”以及当地的民风淳朴。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生的榜样激励作用,让乡村文脉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其实,诗书传家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上个世纪一段时期“大学生村”不断涌现的根本原因。在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的时期,由于没有其他出路,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但到了信息化社会,还能如此坚守,难得可贵。
笔者以为,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更需要对美好事物的坚守。薛屯村对教育的重视、对优秀的文化传承等,无疑折射出一种可贵的文化坚守,也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教育改变命运仍未过时。
荆楚网:大学生就业莫忘农村大舞台2008-12-18 |
马跃峰:“木棉花”为什么这样红2012-05-16 |
一周看点:学生溺亡悲剧何时不再发生2012-06-15 |
文 丑:为“吃自己的饭”的90后鼓掌2012-07-04 |
毛建国:大学教育需要回归常识2012-09-20 |
黄春景:“45年后受表彰”是一面多棱镜2012-12-11 |
何勇海:《雷雨》公益场成“爆笑场”的N个...2014-07-30 |
人民日报:标注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2014-10-08 |
梁子叙:村官融入农村还须畅通出路2015-08-04 |
社会不乏温情2016-02-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